基督教世界观念与狭隘民族观念的对立(5)
2015-02-18 01:23
导读:加拉太人是外邦基督徒,被巴勒斯坦的犹太人看不起。保罗则打破族际界限。他提倡在基督徒中无阶级、无差等,并宣传人类从根本上是相同的。保罗正是
加拉太人是外邦基督徒,被巴勒斯坦的犹太人看不起。保罗则打破族际界限。他提倡在基督徒中无阶级、无差等,并宣传人类从根本上是相同的。保罗正是在雅典这座瞧不起异国人的城市里说:「上帝从一本造出万族的人。」(徒17:26)其倡导大同主义,于此可见一斑。
在发展外邦人加入教会方面,彼得是一个先导。他倡导外邦基督徒无须行割礼或守犹太教节期。保罗则更是一个希腊化的犹太人,享有罗马公民权。他是最著名的提倡向外邦传教的人。保罗也劝告罗马的基督徒关怀目所未睹、耳所未闻的未归化罗马的外国人。他说:「无论是希利尼人,化外人,聪明人,愚拙人,我都欠他们的债。」(罗1:14)这思想影响后世至深且远。
(三)
基督徒曾向罗马政府建议,说国外旅客在这里被冷落待慢。政府乃在繁华闹市盖建旅馆,安置羁旅漂泊之客。
中世纪法国东南部小城亚畏农曾建有一座横垮罗纳河的桥。桥的中央建有一座小教堂。原来,这是为了加深桥两端居民的感情,同共同仪式来平息桥两端的战争与冲突。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曾神化德意志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种族。然而巴特却针锋相对地提出,不应当把世俗政权神圣化。神圣存在和世俗存在分属不同的领域。他的名言是:「上帝就是上帝」。
有一个故事,说印度人、中国人、非洲黑人同乘一条船,语言不通。吃中午饭时,黑人低头谢饭,中国人和印度人立刻喜形于色,同声说:「阿门!」三人十分惊喜,于是拥抱一团。可见,虽然肤色不同,语言不通,但信仰的一致却使他们成为一家人。教会欢迎各种肤色的人加入。一个存在种族偏见和家国观念的教会,不是真教会。教会不提倡偏狭的家国之爱和同胞睦谊。
杨昌栋先生因而说:「基督教是世界主义的宗教」。「可以说有世界主义的非基督徒,不可以说有基督徒的反世界主义。」7中世纪基督徒款待远人,是提倡世界主义的范例。「现在我们基督教徒所以能看基督教是世界主义的宗教,而打算实现这主义者,应该饮水思源。」8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古代罗马政治修明,罗马所统治的各民族在法律上一律平等。罗马的政策是「世界一家」和「人类平等」。这两种观念乃世界大同主义的基石。然而当时政治上的平等常常只及于罗马管辖下的人民,并不超越国界,并不惠及境外人民。罗马谚语云:「在陌生人面前人对人是豺狼。」基督教之所以在罗马扎根,她款待「亡命之徒」,给旅人提供食宿,是一个主要原因。
世俗世界到处把人分裂开来,缺乏爱心,充满残酷。「敌视、偏见、恐惧、国家主义、民族传统,所有这些都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对立与各种各样的冲突。」人与人之间最大的障碍,莫过于种族的障碍。「历史发展到今天,民族与种族不再以血缘为基础,不再存在「西方是西方,东方是东方,东西方绝不能融合」的任何无形的决定性因素。」9民族隔阂与种族偏见是历史遗留下的痼疾,「这些造成民族隔阂与种族偏见的东西也没有任何存在的理由,因此必须把他们克服掉。」10正是耶稣基督使每一个人都在上帝的怀抱中,成为上帝的儿女,使人与人之间不再有民族隔阂与种族偏见。「当代世界所需要的,是弥合人与人之间的这种隔阂与分裂,使每一个民族的特殊性都能找到他们和谐相处的地方。」面对这个危机四伏的世界,基督教寻找人类一致与联合,「这就是派传教团到国外工作的最有力的依据。」11
基督教的爱完全不是家族伦理与天地君亲师的国家伦理。对家国的忠诚往往阻碍人们追求更高的忠诚,妨碍人们追求对上帝的忠诚。「在基督生活的时代,要做基督的门徒,最大的障碍就是家庭。因此做基督的门徒就意味者要放弃家庭生活」。12「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乃农业宗法家族制度下的产物。「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是封闭社会的写照。家庭观念是农业宗法社会的特点,与商业航海民族迥异。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新约中有一个人表示想追随基督,但又想回去埋葬父亲。耶稣说:「让死者去埋葬他们的死。」这似乎是对尽孝道的批评。对耶稣的这番话应当这样理解:在爱父亲之前,应当先爱上帝。在基督教的西方,丧葬礼仪不繁琐,不讲「慎终追远」--因为祖先不是终极因。耶稣又说:「来跟随我的人,必须恨他的父母和他的妻子。」如果人们只爱父母妻子,而不爱全人类和上帝,那就难以追随基督。基督徒必须随时准备离开故土与家园,违背亲人与朋友的愿望。这种对上帝的最高服从,会使人丧失家族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