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世界观念与狭隘民族观念的对立(6)
2015-02-18 01:23
导读:(四) 在基督教教义中,教会的主权指「至高主权的占有或行使」。它指的是唯有上帝是主权者,他的权柄才是至高的,他拥有统管全宇宙的支配权。同
(四)
在基督教教义中,教会的主权指「至高主权的占有或行使」。它指的是唯有上帝是主权者,他的权柄才是至高的,他拥有统管全宇宙的支配权。同帝国或教会的权柄相比,上帝是真正的主权者。上帝有主权管理教会,而不应由国君权力来管理教会。这使得历代基督徒有权对不义的、压迫人剥削人的君王皇帝说「不」。而且,教会的权力也应该服从上帝。不受限制的教权乃是腐败。教会如果实行个人崇拜,圣化领袖,则背离真道。
在西方,政教分离是近代的事情。天主教认为,教会高于政府。但西方更常见的情形是政教分离,即教会不干涉政治,政府也不干预属灵事务。「该撒的物当归该撒,神的物当归给神。」(太22:21)。现在教会已成为普世教会。一个普世的教会超越民族国家主义的范围。国家对教会,教会对国家,其权力都是相对的。
在教会史上经常可以看到教会面对国王专权以维护教会主权的事例。新约也有同样的例证。当犹太最高法庭禁止使徒传扬耶稣的名时,彼得声称:「顺从神而不顺从人,是应当的。」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时代乃极权主义国家时代,是国家主义蒸蒸日上时代。二次大战时,有三个极权主义国家:德、意、日。二战结束后,就连美国这样的国家,也有强烈的国家主义倾向。在许多国家,教会受到政府操纵。相反,在另外一些国家,有人却提出维护教会自身主权,抵御国家强权的侵凌。教会享有崇拜自由--这自由并非出自市民政府。教会在国家面前怯懦,乃是教会的耻辱。他们以为,除耶稣外,教会别无元首。教会不局限于某一地域或某些人,它遍布于全世界。
把爱家国与爱基督教会相提并论,曾被认为是一项了不起的发明创造。但是,基督教从根本上就不是家国主义、民族主义、祖宗崇拜的产物。家国主义与民族主义一样,把自己的民族国家看得高于别的民族国家。这本是父权制家长制的产物,是家族伦理的表现。爱家国和爱基督教是难以相提并论的。而且,从基督教的观念来看,爱人、爱上帝,难以被等同于爱基督教和爱基督教会。引导人们爱自己所属的教会机构,实质上也是对基督教福音的莫大歪曲。传统中国人的博大胸怀是「民胞物与」、「民我同胞,物吾与也」。「安得广厦千万间」,也有关心全人类疾苦的意思,不过这里仍是「国泰民安」,骨肉亲情,乃协士君子的美意。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基督教的普世伦理决定了它同封闭观念毫无共同之处。基督教乃一开放性宗教。它一开始就表现出向外传教的冲动。基督教不可能把福音当作「自产自销」的宝物,拿来自己享受,不肯与他人分享。闭门杜嚣,「谢他酒朋诗侣」的封闭观念,以为「人莫予毒」,这同耶稣的教训格格不入。把基督教变成一种民族宗教,是对基督教最大误解和误传。
「一神论首先是对自然宗教的一个批判,继而又是对部落宗教的一个鞭挞--驳斥了认为宗教的作用在于维护部落的统一、延续和繁盛的观点--因为这与唯一神信仰的普世概念产生了矛盾。」「倘若上帝只有一位,他必然是万邦万民的主宰」。基督徒认为,以色列人肩负着普世的使命去开导万民万邦。「基督徒相信,上帝凭借耶稣……之死,同以色列人以及世上所有民族订立了新的契约。」13蒂利希曾经谈到当代宗教民族主义的偶像崇拜是把局部的事物当成普遍的事物,赋予有限的事物以无限的意义。14
基督教如何对待「忠诚」呢﹖是「三忠于、四无限」吗﹖完全不是!人类生活的不安定感和自谋私利,常引导人们把自己的亲属、团体和社会看作价值的中心,当作衡量人和事物的唯一标尺。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对黑人人权只计算其总人口的五分之三,就是说,一个黑人的权利只有白人的五分之三。这一规定后来被废除。坎默因而说:「我们把自己的民族、国家描述为美德和价值的中心,仅仅因为我们做了,我们的所作所为就都是善良的。……我们对国家的忠诚影响着我们用宽阔的胸怀去评价国际性的公正和需要。」15相反,基督教则主张根据对上帝的忠诚来考察人类所有的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