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性理论的批判维度及其问题(2)
2015-08-08 01:30
导读:吉登斯从多元主义的立场出发把现代社会看成是政治、经济、工业和战争四个独立维度相互作用的结果,相应地,他强调现代社会有两个发展阶段,16至
吉登斯从多元主义的立场出发把现代社会看成是政治、经济、工业和战争四个独立维度相互作用的结果,相应地,他强调现代社会有两个发展阶段,16至18世纪是绝对主义国家和早期资本家发展的阶段,18世纪后是工业主义和世界体系发展的阶段。[9]他认为现代社会开始于16世纪,是后封建欧洲开始并产生世界历史性的社会。
总的看来,关于现代社会的历史开端在16世纪是可以普遍接受的。对现代社会源于16世纪的认识,表明了人们看到了一种本质上完全不同于传统社会的新型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16世纪以来形成的社会形式为什么称为现代社会的问题,根本上要由现代社会的本质即“现代性”是什么这一问题来回答,所谓现代性一般来说是指现代社会生活的实质——维持和推动现代社会形成和发展的根本性力量,或者作为现代社会应该实现出来的内在潜力。在现代社会形成阶段,神论、自然法理论、契约论对现代社会的构想中,普遍强调的是现代社会的社会性,即将个人联系起来的社会制度、权力的基础不是来源于超自然的神,而是分享了自然秩序的个人的自然理性意志。在这些思想看来,自然本身是存在普遍理性的,人在自然状态下分享了自然秩序,具有自然本性,但是只有运用明智的自然理性(即现实的人的理性,而不是神的理性),才能建立起社会自由和平等。
人类学、历史主义、保守主义、浪漫主义和进化论尽管批评了这种对现代社会的主观理性构造,但是根本上不否认现代社会与自然理性规律之间的联系,不否认社会的理性化,而是强调社会一定在自然规律的支配下在历史中实现自然的理性发展目标。直觉主义和经验主义不是放弃理性,而是强调在直觉和经验中就能达到理性真理,理性本身不可抽象到彻底否定直觉、感性和历史传统的地步。启蒙运动进一步把现代社会完全建立在人的计算理性之上,把自然科学的理性认识成果当成了构造社会生活的客观前提。自由主义
政治学和经济学思想也强调自然规律是保障现代社会得以形成和维持的神秘力量,边沁的功利主义虽然反对自然法,但是把人的自然感觉本性看成是完全可以计量的,规范现实活动的完全可以计量化。从他开始,自由主义接受了人为整体控制的社会生活的合理性,逐渐走向了新自由主义和国家主义。实证主义和工业主义延续了空想社会主义和启蒙科学主义的传统,强调现代社会应该是一个以实证科学理性和技术为基础的管理化的平等世界。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这些关于现代性的思考反映了现代社会根本上是一个以实现人的自由为目标的社会,它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力图以理性化手段解决个人和社会的矛盾冲突。价值理想、手段的局限和现实矛盾之间的不平衡是现代社会中基本难题。由于这些关于摆脱了上帝后的现代人的自由和平等的社会条件的设想借助的是近代过于主观化理智理性,它的价值目标与现实实践带来的现存世界有着巨大差距,在人文主义和宗教改革的个人自由理想基础上形成的现代社会设计蓝图,在实践中带来的是充满矛盾冲突的世界,越来越取消了普遍自由的价值前提。
哈贝马斯和姚斯在考证“现代”这一术语的来源和含义的变化时指出,它在古代罗马时期就已经出现在拉丁语中,表示通过古代性形成自身、作为古往今来变化结果的时代意识。[10]哈贝马斯强调,17世纪,人们相信依靠人的科学理性可以实现社会发展,使文艺复兴以来参照古代希腊罗马理性精神规定“现代”含义发生了改变,不必再求助于古代来规定“现代”,理性由此被看成是构造现代社会的根本力量和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19世纪的浪漫主义精神在中世纪民间文艺生活中寻找理想,强调了建立在传统、习俗、情感上的完整的现代人的生活。在浪漫主义的影响下,19世纪后期针对资本主义工业和技术的发展带来的问题,审美的现代主义开始反叛抽象理性的统治,超出了新古典主义,把创新和个人内在自由作为现代精神。文化的现代性理论则强调现代社会的基础在于与自然科学精神不同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