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终结存在――《存在与时间》关于死亡的生存(8)
2015-10-09 01:05
导读:海德格尔生存论死亡观的独特之处乃在于以使一切可能都不可能的“终结”激发“尚未”之可能性,通过“提前到死”而使此在“置之死地而后生”,而其
海德格尔生存论死亡观的独特之处乃在于以使一切可能都不可能的“终结”激发“尚未”之可能性,通过“提前到死”而使此在“置之死地而后生”,而其时间性概念更是以有终性来凸现出“将来”。这对于传统形而上学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形而上学的目标恰恰是超越时间乃至超越有限性。而在海德格尔看来,若不能由有限的终结“撞”回到自身来,此在不可能作为本真的能在而存在。海德格尔为首先是有限(终)的在者的此在所描画的超越归根结底是自我超越,当然这自我超越的可能乃由“存在”(Sein)而来,“向终结存在”亦即向可能性而在不仅使“将来”成为可能,亦使此在有可能生存在“将来”。
当然,此在能够摆脱沉沦状态并不是我们所为,而根源于此在自己对自己的超越。
我们的问题是此在的整体能在和本真能在。无论我们以什么方式“唤醒”此在沉沦之迷梦,“此在根本就能够在其最本己的可能性中来到自身,并在这样让自身来到自身之际把可能性作为可能性保持住,也就是说,此在根本就生存着。保持住别具一格的可能性而在这种可能性中让自身来到自身,这就是将来的源始现象。如果说本真的或非本真的向死存在属于此在的存在,那么,就这里所揭示的及下面将进一步加以规定的意义上讲,这一向死存在只有作为将来的存在才是可能的。‘将来’在这里不是指一种尚未变成‘现实’的,而到某时才将是‘现实’的现在,而是指此在借以在最本己的能在中来到自身的那个‘来’”。[20]
海德格尔的时间性概念与生存论死亡概念一样别具一格。
海德格尔为了区别于传统的时间观念,以“曾在”(Gewesenheit)对应“过去”(Vergangenheit),以“当前”(Gegenwart)对应“现在”(Jetzt),其时间的三维结构就是:“曾在”、“当前”和“将来”,而其核心是“将来”(Zukunft)。由“曾在”、“当前”与“将来”组建的时间性亦即Sorge的时间性结构: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先行于……的存在――生存――将来
Sorge:已经在……的存在――被抛――曾在
寓于……中的存在――沉沦――当前
将来。汉语将Zukunft译作“将来”比英译future更贴切。[21]如前所述,“保持住别具一格的可能性而在这种可能性中让自身来到自身,这就是将来的源始现象”,此“将来”乃是“此在借以在最本己的能在中来到自身的那个‘来’”。Zukunft亦即“去”(zu)着的“来”(kommen),“将来”不是“去远”,而是“来临”。
曾在。“曾在”(Gewesenheit)源自sein(存在)的过去分词gewesen,海德格尔用之取代“过去”乃源于其与“存在”的关联。“曾在”对应着“实际性”或“被抛”。只要此在存在着它就承负着它的“曾在”,因而“曾在”不会过去,或者说,“曾在”过去了但仍然存在。流俗的时间观念以为从过去到现在,过去就不再存在了。然而另一方面,过去推动着现在,现在延伸至将来,将来乃由过去所决定,因而现在是过去的现在,将来也不过是过去的将来。海德格尔则认为,“只有当此在是将来的,它才本真地是曾在。曾在以某种方式源自将来”。[22]因为此在之被抛乃被抛入可能性的境域,亦即被抛入“将来”。
当前。“当前”(Gegenwart)即“直面(gegen)……等着(warten)它出现”,“与……相遇”。因而“当前”同样源自“将来”。“从将来回到自身来,决心就有所当前化地把自身带入处境。曾在源自将来,其情况是:曾在的(更好的说法是:曾在着的)将来从自身放出当前”。[23]在某种意义上说,从曾在而去的将来,即为当前。
于是,海德格尔给“时间性”下了一个定义:“我们把如此这般作为曾在着的有所当前化的将来而统一起来的现象称作时间性”,“时间性绽露为本真的操心(Sorge)的意义”。[24]因而,“将来并不晚于曾在状态,而曾在状态并不早于当前”。[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