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词语(3)
2015-10-19 01:01
导读:结束的。第六节的最后一行也是这样。所以,向最后第七节诗汇聚的前面六节以清晰的 符号划分为两个段落,每个段落为三节。 前三节诗所说的诗人的漫
结束的。第六节的最后一行也是这样。所以,向最后第七节诗汇聚的前面六节以清晰的
符号划分为两个段落,每个段落为三节。
前三节诗所说的诗人的漫游不同于中间三节诗所说的那次唯一的漫游。为了能够沉
思诗人的漫游,特别是那次让诗人经验到弃绝的无与伦比的漫游,我们必须首先思考一
下诗人的经验所属的背景。
在第一节的第二行和第六节的第二行中,也即在两个段落的开始和结尾中,诗人两
次说道“我的疆域”。诗人的疆域乃是他的作诗的可靠领域。他的作诗所要求的是名称。
什么东西的名称呢?
诗的第一行给出了答案:
我把遥远的奇迹或梦想
是从遥远的地方带给诗人的令人惊奇的东西的名称,或者,是在梦中寻访诗人的东
西的名称。对诗人来说,这两者绝对都是诗人真正关心的存在者。但诗人并不想为自己
保存这种存在者,而是想描绘它。为此就需要名称。名称就是词语,它们使已经存在的
东西和被认为是存在者的东西变得如此具体而严密,以至于万物从此欣荣生辉,疆域内
到处充溢着美丽。名称乃是具有描绘作用的词语。它们把已经存在的东西传送给表象性
思维。凭着它们的描绘力量,名称证实了自身对于物的决定性的支配地位。诗人本就是
根据名称的要求来作诗。为了获得名称,诗人必须首先通过漫游才抵达他的要求获得应
有的实现的地方。这发生在诗人的疆域的边缘。边缘形成界限;它阻挡、限制和界定诗
人的可靠的逗留。诗人的疆域边缘——抑或这个边缘本身?——是渊源,是远古女神亦
即古老的命运女神从中取得名称的源泉。凭着这些名称,远古女神给诗人以那些词语—
—它们是诗人满怀希望并且充满自信地期待着的,是对诗人所认为的存在者的描绘。诗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人对他的道说的支配地位的要求得到实现了。他的诗的欣荣生辉成为现实。诗人对他的
词语诗如此确信,仿佛他完全掌握着他的词语。第一个诗段的最后一节是以一个明确的
“于是”开始的:
我于是把它掌握,严密而结实穿越整个边界,万物欣荣生辉……
让我们充分留意这节诗的第二行相对于第一行的动词时态变换。(2 )第二行的动
词用现在时。诗的支配地位已完成。它已经达到其目标而完全了。没有任何缺憾和疑惑
来干扰诗人的自我确信。
直到诗人遭受到一次完全不同的经历。诗人在第二个诗段中道出了这番经历。第二
个诗段的结构与第一个诗段十分吻合。吻合的标志是两个诗段的最后一节各以“于是”
(Drauf )和“因此”(Worauf)开始。在“于是”之前,第二节节尾有一个破折号。
同样地,在“因此”前面也有一个符号,即第五节的引号。
在他的无与伦比的漫游中,诗人不再把“遥远的奇迹或梦想”带到他的疆域边缘。
在一场名符其实的漫游之后,诗人带着一颗宝石来到命运女神的渊源处。宝石的来源不
得而知。诗人径自把它握在手中。放在诗人手中的东西既不是梦想,也不是从遥远的地
方带来的东西。但这令人惊讶的贵重的宝石是“既丰富又细腻的”。因此,命运女神必
须久久地为宝石寻找名称,最后以如下答复打发了诗人:
“如此,在渊源深处一无所有”
隐藏在源泉深处的名称被看作某种沉睡的东西,只是为了描绘而使用它时,才需要
把它唤醒。名称和词语仿佛是一种固定的贮备,它与物配合,事后为了描绘才被提供给
物。
可是这一源泉却不再赠予什么——而迄今为止,诗人的道说都是从这个源泉中汲取
其用来描绘存在者的词语亦即名称的。
诗人获得了何种经验?只是获悉他手中的宝石的名称的付诸阙如吗?只是获悉尽管
现在宝石必定缺乏名称,但此外还在诗人手中吗?不。这里发生了其他令人诧异的事情。
然而,令人诧异的既不是名称之付诸阙如,也不是宝石之逸离。令人诧异的事情是: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