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孟儒学的血亲团体性特征(下)(9)
2015-12-11 01:23
导读:当然,导致历史上中国人的整体性存在陷入这样一种状况的原因,还有其他方面的许多因素;不过,以孔子和孟子为主要代表的儒家思潮长期坚持血亲情理
当然,导致历史上中国人的整体性存在陷入这样一种状况的原因,还有其他方面的许多因素;不过,以孔子和孟子为主要代表的儒家思潮长期坚持血亲情理本根至上的基本精神,在这方面无疑也产生了难以否认的深度效应。因此,鉴于当前的现代化建设既要求实现个别的个体性和普遍的社会性(诸如人格独立和个体自由、社会公德和法制意识等等),又要求维系特殊的团体性(诸如家庭观念、团队精神、社区意识等等),如何在人的存在问题上,批判性地扬弃儒家思潮的有关观念,继承其积极内容、克服其消极因素,尤其是消解它由于把血亲情理视为本根至上的最高原则所导致的种种负面效应,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其实也是我们今天深入探讨儒家思潮在人的存在问题上呈现出血亲团体性特征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主 要 参 考 文 献
1. 杜维明:《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2. 冯友兰:《极高明而道中庸》,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3.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 梁漱溟:《孔子学说的重光》,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5. 牟宗三:《道德理想主义的重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6. 余英时:《内在超越之路》,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论文英文题目:
On the Consanguineous Cliquism of the Doctrine of Confucius and Menc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