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关于理学产生的历史条件新探

2016-05-21 01:01
导读:哲学论文论文,关于理学产生的历史条件新探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提要:关于产

 

提要:关于产生的条件,界认为,上是:封建后期,庶族地主取代身份性地主的统治地位,农民战争对财富平均的新要求和民族矛盾的尖锐;思想上是:经学笺注的没落,佛学与道教思想的渗透,技术的等。笔者认为欠妥:庶族地主不是理学产生的阶级基础,农民起义的口号、民族矛盾尖锐与理学的产生没有必然联系;“以己意解经”和“佛学与道教思想的渗透”非自北宋才兴起的学风,数学、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与理学的产生无关。另外,宋初的“新旧党争”亦与理学的产生无关。理学是北宋立国的80年后的产物。当时,北宋政治上是:皇帝绝对集权或专制,对外屈膝苟安,兵变与农民起义频繁,上层统治者极度荒淫,“3冗”严重等;思想上是:大力宣扬文治,学术上主张儒、释、道合流,思想禁锢等。 

关键词:杯酒释兵权   澶渊之盟  3冗   经筵   半部《论语》治天下 

理学产生的历史条件问题,是理学中的1个重要问题。本文想对此谈点新看法,以向理论界专家们求教,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关于理学产生的历史条件,理论界最权威的说法,是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等先生主编的《宋明理学史》。该书的《绪论》说:“在封建社会后期,地主阶级势力的递嬗,庶族地主取代身份性地主的统治地位;农民战争对财富平均的新要求;民族矛盾的尖锐;这些构成了宋明理学所由产生的政治条件。经学笺注的没落;佛学与道教思想的渗透;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构成了宋明理学所由产生的学术思想条件。宋明理学就是在封建社会后期的这些历史条件下孕育、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统治思想。”(1)具体来说,政治条件主要是:“隋末农民战争打击了士族高门,唐末农民战争进1步打击士族高门,包括唐朝新起的勋贵和大臣。”“经过这两次农民战争,身份性地主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庶族地主则因土地兼并的加剧与普遍存在而大量涌现,又通过科举而参加国家政权。历史上也还存在勋贵,也还有贵族的世袭,但是已不复作为1个阶层而存在了。中世纪的等级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地主阶级内部身份性地主与庶族地主的势力递嬗。” 农民战争的口号,“在前期偏重人身安全的保障,如赤眉提出的‘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 ”“而封建社会后期,则明显地转而为财产平均的要求。裘甫、王仙芝、黄巢的‘罗平’、‘天平’、‘均平’、‘大齐’,王小波、李顺的‘均贫富’,钟相、杨么的‘等贵贱,均贫富’,李自成的‘均田免赋’。……最后指向了封建土地制度。”民族矛盾尖锐:“北宋的北边和西边,有辽、夏、吐蕃等政权。以后又有从东北崛起的金政权。”“南宋末年,漠北又兴起蒙古政权,后来建立了元朝。明朝时期,北方的蒙古、东北的满族,先后与明朝发生战争,最后建立了清朝。”(2)学术思想条件主要是:“北宋时期州县学校兴起,书院林立,促进了学术思想的发展。学术领域出现了新情况。首先是经学笺注的没落。……刘敞著《7经小传》,废弃汉儒专事训诂名物的传统,开启了以己意解经的新风。……经学笺注的没落,需要有新的学术思想以替换旧的学术思想。其次是佛学与道教思想的渗透。……第3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天文、历法、地理、地质、医药、生理学、农学等方面的新成就与探索、达到了可喜的水平。封建社会后期的科学技术著作如《梦溪笔谈》、《营造法式》、《洗冤录》、《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都无愧于当时世界的先进的科学技术著作之林。”(3)

笔者认为:这些说法很值得商榷。 

从政治条件看:第1,时间跨度有问题。侯外庐等先生的论述从隋末到清初,他们似乎忘了:理学产生于北宋中期。宋太祖是在公元960年建立宋朝的;宋初理学3先生最长者孙复,是在公元992年宋太宗3年——宋立国已32年才出生的。孙复倡导理学可能在50岁左右,因为《宋元学案》说:“宋兴810年,安定胡先生、泰山孙先生、徂徕石先生始以师道明正学,继而濂洛兴矣。”(4)宋兴80年还不够孕育1种新学说么?因此,探讨理学的产生,应着眼于宋初的80年,而不应主要到隋末或唐末、乃至明末或清初去找原因。

第2,庶族地主不是理学产生的阶级基础。如果说理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是庶族地主,侯外庐等先生也承认,庶族地主产生于隋末,盛于唐代,该阶级并在唐代已通过科举登上政治舞台。那么,为什么唐代与宋初都没有产生理学,非要等到北宋立国80年后才产生理学?庶族地主思想家们的思想会如此迟滞吗?事实上,北宋中期创立理学的思想家,如2程、司马光等,多为品级或豪族地主阶级,根本不是所谓的庶族地主。这1点,侯外庐先生在其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中有详细论证,认为:在宋代,真正代表庶族地主思想的是王安石的新学,而理学则是“世族豪贵显官”的思想。因为“北宋道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隶属于旧党,在政治上代表着品级性的豪族地主的利益。”(5)

第3,农民起义的口号与理学的产生没有必然联系。既然农民起义的“均平”口号产生于唐代后期,那么,理学为什么要等到北宋立国的80年后才产生?2者在时间上难吻合。同时,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口号前期“偏重人身安全的保障”、后期“转而为财产平均”,也说不过去。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真正口号1直是直指封建政权,根本不是什么“偏重人身安全的保障”和“转而为财产平均”。如秦末陈涉首次起义就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6)黄巾起义的“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亦如此。(7)而“人身安全的保障”、“财产平均”等,只不过是义军在起义过程中,争取民心的某些具体政策而已。

第4,民族矛盾尖锐也不能说明理学的产生。中国古代1直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矛盾1直较尖锐,如春秋战国、南北朝等时期。而且,南北朝时期民族矛盾的尖锐程度1点不亚于宋、明时期,为什么南北朝时期没产生理学,偏北宋产生了理学?尤其是,北宋中期在理学先生们创立理学时,当时的民族矛盾并不尖锐,而是处于平缓时期。王安石的《本朝百年无事札子》(8)即可为证。怎么能说理学是在民族矛盾尖锐时期产生的呢? 

从学术思想条件看:第1,“以己意解经”非自北宋才兴起的学风。应当指出:“以己意解经”作为1种思维,不是自刘敞著《7经小传》始,而是古已有之。早在先秦,《公羊》对《春秋经》的阐发,就已完全抛弃了笺注,取而代之的便是“微言大义”;汉代董仲舒、何休对《公羊》的解释亦如此。那时为什么未产生理学?偏北宋中期的“以己意解经”才产生理学?而且,刘敞著《7经小传》时,理学已产生。因为理学产生于公元1040年左右,刘敞生于公元1019年,他不可能21岁就著《7经小传》。所以,他的《7经小传》只是对理学思维方法的迎合,不是理学产生的思想前提。

第2,“佛学与道教思想的渗透”亦然。佛学与道教思想对儒经的渗透,不是宋代特有的现象,早在汉末至唐代,这种渗透关系就1直存在。将“佛学与道教思想的渗透”作为理学产生的1个思想根源,不妥。而且,理学先生们基本都排佛、道,标榜自己是纯儒。

第3,宋、明在数学、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上的发展与理学的产生亦无关。要知道,理学的创立者们,都不关注科学。即使是后来的1些理学先生如邵雍,最精通的是数术,而数术非科学。特别是,在理学先生们创立理学时,侯外庐等先生所说的《梦溪笔谈》、《营造法式》、《洗冤录》、《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都未问世。如其中最早的两部著作《梦溪笔谈》和《营造法式》,前者成书的时间约在公元1090年左右,后者成书的时间约在公元1100年;而北宋3先生创立理学,则在公元1040年左右。它们怎么能做为理学产生的科学基础呢?更有甚者,宋、明时期的科学家基本上都是反理学的!当时,对理学的产生具有决定作用的著作是陈抟道士的《无极图》,但《无极图》不是科学,侯外庐等先生对此只字未敢提。 

另外,在侯外庐先生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中,关于理学产生的政治条件,还有1个“新旧党争”问题,即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新党与以司马光等人为代表的守旧党的斗争。(9)不过,在《宋明理学史》绪论中,此说没再出现。可是,在《宋明理学史》的正文中,此说又多次被提及。如该书在谈到胡瑗时说,“要理解宋代理学,必须从理学与新学的对立这1线索着眼。理学与新学的对立在政治上即是旧党与新党的对峙,双方分别以司马光和王安石为首”;在谈到石介时说:“石介对王安石新学颇多不满”等。必须指出,王安石是在公元1042年登科,他的新党与新学是在公元1069年前后才形成的,因为他是在此年参知政事,开始变法。而理学产生于公元1040年左右,理学与新党的对立怎么能做为理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呢?尤其可笑的是:石介死于公元1045年,他连王安石新学的毛都未见过,怎能“对王安石新学颇多不满”呢?对此,《宋明理学史》还解释说:“他们(司马光、王安石)的活动时期约晚于‘宋初3先生’210年左右,但是3先生已经揭开双方对峙的序幕,新旧党争的正式开场是在神宗熙宁年间,但其整个酝酿和发展过程却是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仁宗庆历年间。”如,当时“胡瑗所讲是‘明体达用之说’,不同于王安石只讲‘用’而不讲‘体’。这样说王安石是不公允的。”(10)应当指出,这种说法不能自圆其说。因为此时王安石的新学尚未形成,此时王安石也未反对过胡瑗,此时只有胡瑗的“体用”说,王安石反胡瑗的“体用”说最早应在理学产生20年之后!而且,史料显示,此时王安石本人不仅不反胡瑗,还对其大加吹捧,如他在《寄赠胡先生》诗中说:“独鸣道德惊此民,民之闻者源源来,高冠大带满门下,奋如百蛰乘春雪。”(11)事实上,理学与新学的斗争,是在理学的后学与王安石之间展开的。如,《宋明理学史》也不得不承认:“在胡瑗的学生大多数中,其倾向性是很清楚的,他们不赞成王安石的变法,反对王安石新学”,如钱公辅、孙觉、滕元发、祝常、周颖、刘彝等;而石介的“许多弟子也是如此”,如范纯仁、祖无择、梁焘、刘挚、文彦博等。(12)理学后学与王安石新学的斗争确实存在,并10分激烈,但不能做为理学产生的社会条件。    

既然理学产生于北宋立国的80年后,那么探讨理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就应主要着眼于这80年。

笔者认为:北宋立国的80年,在政治上的主要特点是:第1,皇帝绝对集权或专制。现在,理论界经常有人把集权与专制等同看待,笔者不敢苟同。笔者1直认为,集权与专制是两个性质有别的概念,集权不等于专制,专制是集权达到绝对地步的表现,1般的集权即便有过火之处也不能叫专制,而合理的集权在历史上还有积极作用,应当肯定。中国历史上1直是皇权至上,皇权无疑是1种集权,但不是所有的皇权都是绝对集权或专制。如唐代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就只能叫皇帝集权,不能叫专制,因为李世民还能和臣下分权,宰相以下官员都是实权者。专制则不然,皇帝收拢了所有军政大权,臣下的1切行政大权都被削弱或被剥夺。北宋立国的80年就是这样:1、削弱相权。“旧制,凡重大政事,皇帝命宰相坐议,常从容赐茶乃退。唐及5代,仍用旧制。宋初,范质等为宰相,自以为周室旧臣,内存形迹,又惮帝英明,乃请每事具札子进呈取旨,帝从之。从此,坐议之礼废。”(13)其实,宋太祖是有意专制,才废“宰相坐议之礼”的,而范质等“自以为周室旧臣”只是借口而已。这是宋朝皇帝向1切大权独揽迈出关键的第1步,后宋又设“参知政事”,进1步分削相权。2、削弱将军的兵权。赵匡胤1上台,担心其他军官效仿他搞兵变,首先解除了在军队中有影响、有能力和参预他当年搞兵变的1些高层军官的兵权,这便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是后,宋削去殿前都检点1职;又使文臣知州,以钳制藩镇;直至藩镇直接隶属朝廷,等等。3、削弱文臣的行政权。宋初皇帝赵匡胤虽认为:宰相须用读书人。然而,宋重用文臣也是表面上的,实际上对文臣也不信任。从宋代起,所有文官的官名前都有个“权知”2字。就是说,给你实职,加“权知”字;不给你实职,不加“权知”。这里的“权知”,意思是临时性的,或代理的。如“权知开封府尹”,即“代理开封府尹”。重用文臣的目的,公元972年赵匡胤对赵普说得明白:“5代藩镇暴虐,人民受祸。我选儒臣于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不及武臣1人。”(14)4、削夺“权知贡举”官的“取士权”。如公元962年,太祖诏曰:“及第举人,不得口呼知举官为恩门、师门及自称门生。”(15)就是说,过去科举所取的士都是知举官的门生,现在都改称“天子门生”。后来,又由皇帝最终决定录取。如公元972年,权知贡举扈蒙奏合格进士101人、诸科107人。太祖召对于讲武殿,始下诏放榜,是新制。并于公元973年,将其做为常式。(16)

第2,对外屈膝苟安。如前所述,北宋的北边和西边,有辽、夏、吐蕃等政权,以后又有从东北崛起的金政权。北宋开始还想收回被辽等占去的土地与人民,并抵御他们的入侵,但后来很快就改变了主意。宋与辽于公元1004年签署了“澶渊之盟”,宋每年要向辽输银10万两,绢210万匹;宋承认辽对汉人的土地与民人的占领,两国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城池依旧,不得增筑城堡、改移河道。公元1006年,宋与西夏仿效与辽的办法,每年“赐”夏银万两、绢万匹、钱2万贯,以换取边界的安定。宋真宗在《回銮诗》中,与群臣唱和,将屈辱妥协说成“胜利”。此后,宋不修边防,罢河北诸路行营,合镇、定两路为1,省减军官与兵士。公元1042年,辽再度南侵,宋又以岁增绢10万匹、银10万两,议和了事。公元1042年西夏入侵亦然。宋许每年“赐”绢103万匹、银5万两、茶2万斤;另于各节日和仁宗、元昊生日,再共“赐”:银2万两,银器2千两,绢、帛、衣著等两万5千匹,茶1万斤。(17)宋将屈辱妥协当做国策。

第3,兵变与农民起义频繁。北宋立国80年,大的兵变和农民起义不下10次:如公元963年“汪端起义”,公元982年“刘法定起义”,公元985年“张绍伦起义”,公元993年“王小波、李顺起义”,公元996年“宋斌起义”,公元997年“刘盱起义”,公元999年“王均领导的士兵起义”,公元1001年“刘用起义”、“王寿长起义”,公元1017年“陈进起义”,公元1033年“亭户(盐民)起义”等。士兵起义,多因军官腐败;农民起义则要求平均土地;盐民起义,则由于对北宋政策的不满。(18)应当说,兵变和农民起义在中国历史上1直存在,但像北宋在立国前期就如此频繁,还是绝无仅有的。

第4,上层统治者极度荒淫。宋从“杯酒释兵权”起,赵匡胤就告诉被释去兵权的将领:多买良田美妾,歌舞天年。赵光义的儿子益王的假山,极其华丽,当时就有人指出这是农民膏脂堆成的“血山”。(19)上行下效,其他官僚也竞营豪宅,建亭榭园林,广蓄歌儿舞女。武将甚至以脔割奴婢为乐。尤其“澶渊之盟”后,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宋还大兴土木,修建“玉清昭应宫”等,以粉饰太平。

第5,“3冗”问题严重。何谓“3冗”?当时宋祁在上疏中说:“天下有定官,官无限员,1冗也;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2冗也;僧道多而无数,3冗也。”(20)也有人认为,3冗指冗兵、冗官、冗费。不管怎么说,冗官、冗兵、冗僧道,就产生冗费。“3冗”问题已成为北宋初期最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也是历代封建王朝所没有的。

北宋立国的80年,在学术思想上的主要特点是:第1,大力宣扬文治。北宋开国皇帝虽以勇武闻名,但立国后,1直对武将不放心,勇武也不佳,转而宣扬文治。1、广取士子。宋代的《神童诗》明着讲:“天子重英豪,文章使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宋不仅把科举的“取士权”收归了皇帝,中举者称“天子门生”,特别是,有时1科取士几10或几百人,而且105举终场者赐出身。如太祖在970年下诏:“礼部贡院阅进士诸科,105举以上曾经终场者以名闻。”(21)得105举终场者63人,又取未经终场者43人,并赐出身;太宗在973年,1次取进士109人,诸科207人,105举以上184人赐出身,凡5百人赐宴开宝寺,皆授官。(22)2、劝励读书。宋朝皇帝带头读书,如赵光义曾诏史馆所修《太平总类》,日进3卷。赵匡胤曾劝赵普读书,赵普后以“半部《论语》治天下”闻名;还要求武将读书,说:“我欲使武臣尽读书,使之为治之道。”(23)为了能使臣下以及学子们好好读书,宋还经常向臣下及学子赐书。如:公元977年,知江州周述请:庐山白鹿洞学徒数千人,乞赐《9经》,诏国子监给本;公元988年,赐诸路印本《9经》,令长吏与众官共阅之;公元992年,诏刻《礼记·儒行篇》赐近臣及京官受任于外者;公元1014年,赐辅臣新印《孟子》;公元1034年,分赐京兆府、陈州、扬州学堂《9经》;公元1037年,赐御史台《册府元龟》及《天下图经》各1;公元1004年,诏以崇文院所校《晋书》新本,分赐辅臣等。对此,宋真宗曾夸耀说:“今学者易得书籍。”敏中也吹捧说:“国初惟张昭家有《3史》。太祖崇尚儒学,继以陛下稽古好文,今《3史》、《3国志》、《晋书》皆镂版,士大夫不功力而家有旧典,此实千载之盛也。”(24)3、广求亡书、遗书、逸书,及大建藏书阁。宋初80年,至少求亡、遗书、逸书5次:如公元966年诏求得亡书,得1228卷;公元981年诏求医书;984年下诏求遗书;公元1001年,诏天下购馆阁逸书,每卷给千钱,及300卷者,量才录用;公元1036年,又重申“购求馆阁逸书”(25)。公元978年,宋建崇文院藏书;公元988年又置密阁于崇文院,分3馆书万余卷以实其中;公元992年增修密阁;公元1015又创崇文外院,别置3馆书库。宋对图书的管理工作也非常认真,公元1002年,宋真宗命重校龙图阁及后苑藏书;公元1035年,都大提举等共校两库经史8435卷。公元1041年的《崇文总目》,载藏书30669卷。真宗问书版情况时,国子监祭酒邢昺说:“国初不及4千,今10余万,经、史、正义、皆备。臣少时业儒,每见学徒不能具经疏,盖传写不给。今版本大备,士庶家皆有,此乃儒者逢时之幸也。”(26)4、编书、修书蔚然成风。宋初学术多产,无论官修,还是私修著作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宋初修书,除1般正常国家政策、法令、历书、实录、国史等外,大型的类书就有多部:如公元973年,《开宝通礼》200卷;公元983年,《太平总类》,后改名《太平御览》1000卷;公元1013年,《新编修君臣事迹》,后赐名《册府元龟》1000卷;公元986年,《文苑英华》1000卷;公元987年,《神农普救方》1000卷;公元1001年,《续通典》200卷;公元1005年《乾坤宝典》417卷,等等。有些书既有皇帝的赐名,又有序。

$False$

第2,学术上主张儒、释、道合流。宋初1直主张儒、释、道并尊。宋初尊儒的特点有:1、传统儒经框架被突破

[1]  

    上一篇:人生自我设计的导读纲要 下一篇:從荀子哲學探討為什麼中國沒有科學──兼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