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從荀子哲學探討為什麼中國沒有科學──兼論科

2016-05-21 01:01
导读:哲学论文论文,從荀子哲學探討為什麼中國沒有科學──兼論科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提 要 1、為什麼中國沒有科學?這個問題的產生

提 要

1、為什麼中國沒有科學?這個問題的產生,有其歷史背景,從鴉片戰爭到甲午戰爭,從8年抗日戰爭到兩岸中國的戰爭危機;在戰爭的陰影下,在亡國滅種的恐懼中,這個問題浮現,並且日益清晰深刻。

2、從中國哲學史中發現:儒家、道家對科學持保留的態度,墨家、名家則持積極的態度,其中荀子是1個異數;從中國科學史中則發現:中國的工藝技術10分發達,但是科學理論10分薄弱,而科學技術的結構也尚未產生。

3、儒家、道家的認識論、邏輯和科學格格不入;墨家、名家的認識論、邏輯和科學及工藝技術倒是比較接近,那麼名家、墨家為什麼會失傳呢?它們的失傳和中國沒有產生科學是否有關聯呢?答案的關鍵在於儒家的荀子和法家的李斯對中國的傳統和學術傳統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那就是:學術要為政治服務、學術要為道德服務,反對學術自由,扼殺了名家和墨家的學術生命,也就摧毀了中國自然科學和工藝理論的幼苗。

科學如何在中國人的生命中生根?應該要通過荀子的認知心,復活名家和墨家的學術生命,再接上西洋從希臘到羅馬、歐美1系相承的哲學與科學的學術傳統,老幹新枝,根深蒂固,斯為正途。

前 言

這是1個大題目,而這篇文章是1篇小論文。馮友蘭在1921年已經處理過了[1]。那為什麼我還要寫這篇文章呢?這是因為過去筆者在從事荀學時,發現了1個問題,那就是先秦的儒學中,荀子和科學最接近了,但是如果順著荀學發展下去的話,卻最多只能開出應用的科學技術,無法開出純粹科學,更何況荀學在中國歷代的統治王朝中,並未被採納為官方的意識型態,所以要用荀學開出科學,根本是妄想,「要通過儒學來開出民主、科學」[2]是當代新儒家的使命,儒學能不能開出民主?我不知道,但是通過儒學開出科學,我認為這是不可能的!除非儒學能做1個創造性的自我改造[3],否則應該虛心的接受西洋從希臘到歐美1脈相承的哲學傳統與科學精神靈根自植[4],當作自己生命中的1部份,如此才是中國人開出科學的正途[5]。

以下我分成幾個方面來敘述我的看法:

1、為什麼產生這個問題?

2、從中國的哲學和科學史來考察這個問題。

3、從認識論、邏輯來考察這個問題。

1、為什麼產生這個問題?

為什麼中國沒有科學?在中國5千年的歷史中,這並不成為1個問題。它之所以成為1個問題是中西文化在19世紀中,悲劇性的交會時所產生的。悲劇性的交會造成了中華民族1百510年來的苦難和災禍,亡國滅種的恐懼,時時籠罩在知識分子和人民的心中,在救亡圖存的軍事和政治運動中,在破舊立新的文化運動裡,這個問題開始浮現,並且逐漸清晰,仁人志士們就前仆後繼的想解決這個問題,所以先從歷史上做1個簡單的考察。 

(1)洋務運動 

鴉片戰爭失敗之後,魏源在海國圖誌中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這本書不僅介紹了世界主要國家的地理、歷史、社會情況,更介紹了西方的工藝技術和抵禦西方侵略的1套策略。我們來看看他的主張: 

於廣東虎門之外沙角、大角2處,置造船廠1,火器局1,行取佛蘭西、彌利堅2國各來夷目1、2人,分攜西洋工匠至粵,司造船械,並延西洋柁師,司教行船演砲之法,如欽天監夷官之例,而選閩粵巧匠,精兵以習之。[6] 

為了學習西方長技,魏源還主張「立譯館、編夷書」,並且建議「於閩粵2省武試增設水師1科有能造西洋船艦、火輪舟、造飛炮、火箭、火雷奇器者,為甲科出身」用這些來獎勵中國之工藝技術之創造發明,通過以上之方法,虛心學習,必定能趕上西方和西方各國並駕齊驅,達到制夷的目的。除了西洋的工藝之外,他還對西方的政治制度,發出由衷的讚美[7]。 

魏源曾親身參與鴉片戰爭的始末,在慘敗之後,痛定思痛,遊歷港澳,迅速地找出正確的方向,學習西方之長處。後來清末名臣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郭嵩濤等人所主張之學習西方船堅炮利的政策,皆未脫離此1路線,此之謂洋務運動。 

(2)百日維新及中體西用說

(1)百日維新

西元1898年,鑒於甲午戰爭失敗割讓台灣事件,及列國的瓜分運動,愈演愈烈,光緒皇帝受到康有為的感動,不甘作亡國之君,頒布了1系列的維新詔令,其主要內容如下: 

1. 在政治、軍事方面:精簡機構,允許士民上書言事,以新法訓練軍隊,籌造兵船,添設海軍。

2. 在經濟方面:設立礦務、鐵路總局、農工商總局,獎勵製作新法,允許專利,發展、保護農工商業。

3.在文化方面:廢8股,改革科舉制度,興辦新式學堂,翻譯西書[8]。

在這裡獎勵製作新法,允許專利,已經由軍事上的船堅炮利擴大到普遍的工藝技術之創作發明了,而興辦新式學堂和翻譯西書成為國策。康有為明確的指出:「工業革命」給西洋及世界帶來了巨大的改變和影響: 

自乾隆末華忒新創汽機,英人以為地球復生日。自嘉慶元年拿破崙募獎新器新書,而精器日出,至今百年創新器者凡109萬餘,於是諸歐強國,遂以橫行大地,搜括5洲,夷殄列國,餘波震盪,遂及於我,自是改易數千萬年之舊世界,為新世界矣[9]。 

於是康有為堅定的告訴光緒皇帝把中國建設成1個工業的中國[10]。要「獎創造新器,著作新書」,希望能「舉國移風,爭講工藝、日新事法,日發新議」就能「立國新世」,無敵於天下。 

教育上康有為主張將各地「公私現有之書院、義學、社學、學墊,皆改為兼習中西之學校」[11]各學堂除了讀史識字,還要學習「測算、繪圖、天文、地理、光、電、化、重、聲、汽」等西學(上清帝第4書)。

在這個維新時期,工業技術和西學的概念已清楚的浮現,成為中國的國策和追求的目標,但是百日之後,在保守派的反擊下,發動戊戌政變,維新失敗。

(2)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1898年4月,湖廣總督張之洞發表「勸學篇」攻擊維新思潮是「邪說暴行,橫行天下」表示了反對的立場,獲得清廷的支援。他說: 

夫不可變者倫紀者,非法制也;聖道也,非器械也、心術也,非工藝也。(勸學、變法)

親親也,尊尊也、長長也,男女有別,此其不可得與民變革者也。(勸學、名綱)

以孝悌忠信為德,以尊主庇民為政,雖朝運氣機,夕馳鐵路,無害為聖人之徒也。(勸學、會通)

因此張之洞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主以中學,輔以西學」,「中學治身心,西學應世事」。這個「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主張,從張之洞開始,影響力非常深遠,1直到現在,餘震未已。

(3)嚴復的「名學」

嚴復曾經留學英國3年(1876到1879),他對西學有較深的學習,對西方資本主義的社會有較深切的瞭解。他有系統的翻譯了1批西方思想家的名著。介紹了西洋的哲學、社會學和政治學說。計有赫胥黎的「天演論」、亞當斯密的「原富」、斯賓塞的「群學肄言」、約翰穆勒的「群己權界論」和「名學」、甄克斯的「社會通詮」、孟德斯鳩的「法意」、耶芳斯的「名學淺說」。讓當時中國人接受了西洋正統的學術思想,鼓勵風潮,有很大的啟蒙作用。 

他批判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主張,他認為「體用者,即1物而言之也」。例如:「有牛之體則有負重之用,有馬之體則有致遠之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根本是「取驥之4蹄以附牛之項領」,乃行不通之路[12]。嚴復認為西方各國之富強,並不在其船堅炮利、工藝精巧,他說:「其命脈為何?茍扼要而談,不外乎學術則黜偽崇真,於刑政則屈私以為公而已」。[13]因此他10分重視西方哲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的研究,而以英國的經驗論為主。他根據洛克的「白板說」而論之:

官與物塵相接,由涅伏(原注:腦氣筋)以達腦成覺。(天演論導言2案語)

智慧之生於1本,心體為白板,而閱歷為采和,無所謂良知也。(「穆勒名學」部乙篇6案語) 

針對名學,他說此學與良知無關,此言真是充滿了智慧,對主張「中體西用者」是1大刺激。

西洋其為事也,11皆本諸學術,其為學術也,11皆本之於即物實測,層累階級,以造於至精至大之塗。

他所說的即物實測意義有2:

1. 是指知識的來源於接觸外物的直接經驗,他引赫胥黎的話說:「讀書得智是第2手事,唯能以宇宙為我簡編,名物為我文字者,斯真學耳」(原強)

2. 指認識必須經過客觀事物、實際經驗的反覆檢驗「理之誠妄,不可以口舌爭也,其證存乎事實」(原富譯事例言)又說:「名學格致……1理之明,1法之立,必驗之物物事事而皆然,而後定之為不易」(救亡決論)

除了即物實測之外,他還重視邏輯學,他引培根的話說:

「邏輯為1切法之法,1切學之學」(穆勒名學著首案語)

還介紹了歸納法和演繹法(「穆勒名學部」乙篇6案語),他推動了近代中國的哲學之路,此為科學之根源也。嚴復依此而批評了漢學、宋學,尤其是陸王心學:

夫陸王氏之學,質而言之,則直師心自用而已,自以為不出戶,可以知天下,而天下事與其所謂知者,果相合否?不逕庭否?不復問也。自以為閉門造車,出而合轍,與其所造之車,果相合否?不齟齬否?又不察也。(救亡決論)

這是維新派對「中體西用」者的反擊,以邏輯學、經驗論哲學的求真精神刺向所謂的「中體」,在此,「中體」以陸王的良知、心學為標的。

(3)54運動

1919年1月,陳獨秀在「新青年」雜誌指出「只有提倡民主、科學,擁護『德先生』、『賽先生』才能救中國」,「若因為這兩位先生,1切政府的迫害、社會的攻擊、笑罵,就是斷頭流血,都不推辭」[14]。除「新青年」之外,著名的報刊還有「每週評論」、「新潮」、「國民」等,都極力鼓吹,於是以北京「新青年」為中心,提倡「民主」、「科學」的新文化運動,在全國引起了廣泛的風潮。到了該年的5月4日北京大學師生號召其他民眾以「外抗強權,內除國賊」為口號展開示威遊行,把運動推向最高潮,並且擴展到全國各地,是為54運動。於是民主和科學才正式清晰的搬上檯面,成為1個議題和潮流。

在1923年還引發了「科學與玄學的論戰」,主張科學的胡適、丁文江、吳稚輝在聲勢上壓過主張玄學的張君勱。科學救國成了全國1致擁護的潮流[15],1直到現在,幾乎無人敢與之抗衡。在這個時代背景之下,下面這個問題就自然而然的出現了,為什麼中國沒有科學?

$False$

2、從中國的哲學和科學史來考察

(1)馮友蘭

馮友蘭在1921年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哲學系,宣讀了1篇論文:「為什麼中國沒有科學?」他說:

中國沒有科學,是因為按照它自己的價值標準,它毫不需要。

他考察了先秦諸子的學說提出了1些看法,茲簡述如下: 

在存有論方面,支配宇宙的力:

1.道家說是全能的道或

2.墨家說是人格化的上帝

3. 儒家說是天理

在方面:

1.道家教人復歸自然

2.墨家教人控制自然

4. 儒家教人走自我實現的路

道家主張自然;墨家主張人為;儒家主張中道。墨家的書中有幾篇談到邏輯或定義的問題,是科學性的;依荀子的理想,他要以征服自然來代替回歸自然,馮友蘭說:

依我看來,如果中國人遵循墨子善即有用的思想,或是遵循荀子制天而不頌天的思想,那早就產生了科學[16]。

但是荀子和墨家並未成為中國思想界的主流,當然這只是1句假設的話罷了。

(2)韋政通 

韋政通先生在其「儒家與現代化」[17]1書中指出,傳統文化有4項因素和科學精神相違背:

1.不重效用:「就思想表達方式來看,傳統文化與近代科學最大的特異處,1是採取『內向觀點』1是採取『外向觀點』。後者重印證、重時效;前者則否,所以止於『內向觀點』的思想,也就是中國未能產生科學的原因之1。」

2.輕視經驗知識:儒家輕視經驗知識,自孔子始,經孟子迄於宋明的王陸,知識問題就被判了死刑。

3.毫無懷疑的信古:「沒有懷疑就不會有近代文明……我們孔聖人的1生卻在頌揚堯舜,追懷周文……即此1端或已可解釋科學所以在西方文化中發達,而不能在中國文化中發達之故[18]。」

4.文化性質的限制:韋政通認為中國文字本質地是「詩的語言」,帶著濃厚的「感情與外表的美」[19],故科學亦為其所限制。

(3)傅偉勳

傅偉勳認為儒學的知識論有3個基本特色,不利於科學的求知[20]。

1. 德性之知與見聞之知的區分

2. 德性之知優先於見聞之知

3. 站在儒家泛道德主義的立場,「知」本身並沒有獨立的存在意義與價值,它只是為「行」而存在。

他舉例說明:

程朱所雲『道問學』或格物致知,根本用意還是在於『義理』(仁義禮智等道德理性)的知解……儒家大儒中,對於自然經驗的外在經驗最表關心的荀子,都突破不了泛道德主義的『行是知的目的』立場。

因此產生了以下的後果:

不但容易忽視聞見之知的獨立性與重要性,也很容易動輒混淆道德價值問題與經驗事實問題,由是產生嚴密科學態度的奇缺,邏輯思考的薄弱,哲學論辯程式的過分簡易化,論點證立上的過失或不充分等理論知性的蔽塞或幼稚[21]。

除了馮友蘭、韋政通、傅偉勳之外,還有許多學者持有類似的看法,亦即中國文化之所以沒有科學,是儒家的某種性格造成,例如,梁漱溟、胡適、殷海光、韋爾特(Mary Wright)、韋伯(Max Weber)、羅斯洛(F.S.C Northrop),以至於張廣達、耿雲志等[22]。

(4)李約瑟

自從李約瑟(Joseph Needham)的巨著「中國的科學與文明」及其相關論文完成之後,許多學者都持此看法:「中國不但沒有科學,而且106世紀以前都領先西方」充滿民族自尊心而洋洋自得。李約瑟評馮友蘭「為什麼中國沒有科學」1文為「年幼的悲觀(Youthful Pessimism)」,李氏指出「中國人並非如馮友蘭所斷言的對外界自然無興趣」[23]。

1. 在第5及第105世紀的1千年間,「中國的科層封建制度,比歐洲以奴隸為基礎的貴族封建系統或奴隸為主的古典文化,更為有效的應用自然知識……事實上,中國的科層精神似乎在很多方面有助於應用科學[24]」。

2. 中國影響歐洲文化面貌的,不只4大發明(羅盤、火藥、印刷術、造紙),而是10個、210或310個發明,他追溯了第10世紀到第108世紀,而把它列出來[25]。

3. 西方學者如李文蓀(Joseph R. Levenson)及羅斯洛(F.S.C Northrop)等人認為中國文化本質上是感性文化[26],李約瑟評論說:「我們深怕,如此的觀點,被本書所蒐集的幾乎所有資料所否證」[27]。

4. 據李約瑟的研究,中國古代及中古科學和技術,在很多方面都比同時的歐洲先進[28]。

 

【圖1】轉引金觀濤著《興盛與危機》頁414

劉青峰指出:「105世紀中國技術遠高於西方同期水平,西方的技術是在工業革命後,才超過中國的」[29]。既然事實上,中國曾經是科學的先進,於是李約瑟就提出了1個新的問題:

為什麼現代科學,那伽利略時代的「新的或實驗的科學」只在歐洲產生,而沒有在中國或印度產生[30]?

這就是著名的李約瑟問題。

(5)金觀濤和劉青峰

金觀濤和劉青峰在其合著的「興盛與危機」1書中嘗試去解決這個問題,茲扼要敘述如下: 

1. 科學技術的結構:科學技術並不僅僅是知識、和科技的總和,更重要的是它有結構。為什麼107世紀在西方出現了近代科學技術革命?關鍵在於西方確立了科學技術的結構:

     a.構造性自然觀和受控制實驗的結合,使科學能夠在互相糾錯中進行。

     b.科學和技術之間的相互促進[31]

【圖2】轉引金觀濤著《興盛與危機》 頁424

相對的,中國是陰陽觀念和直觀外推的思想方式,把家庭結構外推到國家,把父子關係推廣到君臣關係。中國古代科學家在認識自然時,也是如此[32]。

這種倫理中心主意思想支配下,人們很難發展出1種超越倫理的是非判斷和價值中立原則,也難以把自然界作為1個非道德體系加以考察。因此我們可以排列中國的工藝技術和科學理論之間有1個斷層,無法跨越。

王陽明格竹子,7天7夜毫無收穫,而且還生病,感嘆:「天下之物,如何格得?」、「其格物之功,只能在身心上作」是1個典型的例子。 

2. 社會結構:原始的構造性自然觀和受

[1]   

    上一篇:关于理学产生的历史条件新探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