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国有资产对社会资本的最大控制(2)
2017-08-29 02:12
导读:(四)国有资产运营难以推动。主要来自几个方面的阻力。一是观念上的障碍。一方面,对国有资产闲置造成的资源浪费重视不够,没有看到静态也是一种
(四)国有资产运营难以推动。主要来自几个方面的阻力。一是观念上的障碍。一方面,对国有资产闲置造成的资源浪费重视不够,没有看到静态也是一种流失。另一方面,担心资产运营不当造成资产损失而担负责任,致使宁可闲置也不积极进行资产运营。二是权限上不明确。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的指导原则。虽然已提出对国有资产实行分级管理,但上没有明确,特别是各级对所属企业是否拥有所有权概念并不清楚,各级政府对国有资产的重组、转让权限比较模糊。三是利益上的制约。1994年的财政体制改革对流转税的改革是一大进步,改变了以企业隶属关系划分收入级次,实行以税种划分收入级次的办法,但企业所得税仍实行按隶属关系划分,必然硬化企业与政府的利益关系,而在资产运营中必然涉及企业税收等财政利益的划分,这样对企业和资产的跨地区、跨部门重组带来阻碍。近几年来,对国有资产运营的探索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目前在理论上认识还很不一致,在实际运营中无论方式和效果上,实质性的突破都不大,现实中存在着大量的简单化、盲目性和局限性的做法。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进程的加快,我国企业要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上直接同国外大企业集团、雄厚资本展开面对面的竞争,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迫切要求我们要把国有资产运营作为战略问题摆上重要地位,认真加以思考和探讨。
二、必要性分析
探索并推进国有资产运营,其必要性和紧迫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善国有经济运营效率和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客观要求。
经济的持续发展取决于改进资源的配置,使资源从效率低下的部门体制下释放出来转移到利用效率高的体制中去。但目前我国国有资产不管是从宏观的资产配置,还是从微观的资产运作来看还存在不少问题。从国有资产配置看,越位与缺位并存。一方面,该进人的领域进入不足或者效率低下,如某些高新技术行业里国有资产投入严重不足;另一方面,不该进入的领域介入过多,遍地撒网,致使大量的国有资产陷入困境,这样既弱化了国有经济本来优势,也限制了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不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要求。从国有资产的微观运作来看,实行市场经济,就是要发挥市场的最大功能,即促进资源向效用最大领域流动,但由于运营机制上的缺陷,我国国有资产长期以来形成了沉淀,无法在市场上交易流通,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国有经济领域的作用大大受到了限制,无法完成资源配置的使命,致使国有资产虽占据了大量的社会资源,但经营效率却很差。同时,由于国有资产地位的处置不当导致公司治理结构出现混乱,阻碍了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国有经济实力的壮大,国有企业“出资人”的地位得不到落实,比如国有股很难分到红利,也使国有资产作为一项资本很难实现其经济效益。因此改善国有资产的配置,提高其经济效率,有必要对国有资产进行战略性调整。其一,需要落实国有企业的“出资人”地位。通过明晰企业产权,实行政企分开,真正落实国家对国有资产的所有权,明确企业法人的责、权、利,使国有企业“出资人”的权益得到保障,意图得以体现和贯彻。其二,需要精简国有资产的进入领域,将国有资产不断从运作效率低下的部门和行业转移到运作效率较高的部门和行业,合理有效配置,提高自身的运作效率。其三,需要通过国有资产运营,吸引和组织更多的社会资本,放大国有资产的功能。其四,保持国有资产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国有资产对社会资本的引导和带动上。国有资产适合于发挥规模优势,而市场灵活性不够,但是社会资本资金量小,承受风险的能力差,却能很快地适应市场的变化。因此,国有资产完全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本的优势达到互补的目的,而并不需要深入到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国有资产应占支配地位,实现直接或绝对控制。对无竞争优势和不必要介入的行业和领域,比如一般性服务行业,国有资产应当逐步退出,交由运作效率更高的社会资本来运作,或由国有资产实现对社会资本的间接控制,吸引非国有经济参与投资经营,使国有资产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这样才使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支撑、引导和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充分利用社会资本的过程中,应该运用国有资产对社会资本进行有效地引导和控制,只有这样才能充分高效地利用社会资本的运营优势达到国有资产经营的基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