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PM背景下的公共政策走向(6)
2014-12-20 02:41
导读:然而,政策评估与政策监控也面临着严重的考验。对评估而言,针对不同的执行主体采用什么样的标准进行评估以确保评估的公正公平,如何在评估中将经
然而,政策评估与政策监控也面临着严重的考验。对评估而言,针对不同的执行主体采用什么样的标准进行评估以确保评估的公正公平,如何在评估中将经济效益指标与社会效益指标结合起来等题目都对其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对于监控而言,在主体形式多元化及传统行政权力的强制性弱化的条件下,如何保证利用合同契约监视执行的有效性,如何追究违约行为的责任,如何克服私营部分的短期行为对公众利益造成的损害等也是必须予以重视的新题目。
四、诘难与批判
很多学者以为从NPM产生之日起就存在着诸多题目:效率优于公平吗?个体效益的聚合必然导致集体利益的实现吗?私营化就能进步效率吗?产品提供者和顾客的关系能替换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吗?随着这些题目的提出,NPM的实践将面临一系列的价值追问和伦理反思。
(一)公共性的缺失
公共部分与私人部分是不同的。假如仅由企业的治理来取代公共部分的治理,势必造成公共性的缺失。而离开了公共性的诉求,公共治理就失往了自身的方向与宗旨,就会失往其制定政策进行统治的正当性基础。
(二)虚化了***与伦理价值
弗雷德里克森以为,广义的公共行政除了治理的价值外,还夸大公民精神、公正、公平、正义、伦理、回应性和爱国主义等价值。但是NPM夸大的3E却造成了公共治理核心价值的弱化。正如弗雷德里克森所说,政府企业化的运作改革让我们付出了相当大的道德代价。为此他在3E标准上增加了公正(Equity)而形成了4E准则。
(三)政府可能规避其他公共责任
一旦以进步效益作为公共治理者行动的指南,那么由于公共部分效益概念的模糊性及凸显效益所需较长时间的特点,就很轻易成为公共治理者寻找逃脱公共责任的借口,从而助长了官僚机构的官僚习气。政府责任不仅限于发展经济,还应该承担引导整个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公共责任。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四)非适当性顾客隐喻
NPM倡导构建顾客导向型政府,固然可以进步公共服务的满足度。然而从学理而言,公民作为一个政治概念与作为经济概念的顾客存在着质的差异。公共服务的消费者不仅仅是顾客而更重要的是公民。公民是社会的主人,应该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参与者和决策者,不仅用脚投票还用手投票。顾客的不当隐喻把政府与公民的关系理解为单向度生产者与消费者经济关系是很不当的。
(五)***也会在民营化中滋生
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委托代理理论的考察,当组织从政府模式转向企业模式时,***和不道德行为有增加的倾向。美国公共治理学家弗雷德里克森以为,最为重要的是政府公民精神的培养和树立。假如政府组织中公民精神倾向强,政府组织将努力集中于公共服务、公共利益及有效政府的构建上;而假如政府组织中持私人利益的观念倾向强,将会增加***和不道德行为。
参考文献:
[1] 罗伯特·E·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 武玉英.变革社会中的公共行政[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 丁煌.西方公共行政治理理论精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 简·莱恩.新公共治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5] 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摈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6] 欧文·休斯.公共治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7] 何斌.新公共治理理念下的政策执行趋向及其影响[J].攀登,2002(11).
[8] 陈振明.走向一种新公共治理的实践模式:当代西方政府改革趋势透视[J].
厦门大学学报,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