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注马建明先生“商品的自然价值论”
2014-08-22 01:08
导读:经济管理论文论文,评注马建明先生“商品的自然价值论”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不错:
摘要 文中对现行商品价值提出一些新的认识,“商品是已经
摘要
文中对现行商品价值提出一些新的认识,“商品是已经交换的劳动产品”,或“商品是已经交换的产品”;人们进行商品交换的动机是为了节约劳动,而不是为了交换劳动;商品交换的过程是商品交换双方为了节约劳动而博弈的过程;商品的交换关系是交换双方博弈的结果;货币的实质是劳动,是对平均劳动的计量;商品交换的实质是商品的交换能够为交换的双方,能够为全社会节约劳动;商品的价值对交换的商品双方来说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商品的价值就是交换得到的商品,交换的商品互为对方的价值,商品的价值就是商品的交换价值,商品的交换价值就是商品的价值。【交换既是为了节约人类劳动,又是交换人类劳动。从“劳动”的耗费性质来说,交换能够节约劳动,从“劳动”的有用性质来说,交换能够互通有无。商品的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实现形式,而不是价值本身。】
关键词:商品、商品交换、商品价值
一、现行商品价值理论
,在学上主要有三种理论来解释商品的价值:即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和要素价值论。【价值论主要有两方面的理论:耗费方面的价值论与效用方面的价值论。其中,劳动价值论、费用价值论、成本价值论等等是属于耗费方面的价值论,而效用价值论、要素价值论、财富价值论等则属于效用方面的价值论。】
(一)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理论,是从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商品开始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只有劳动产品才有价值可言;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抽象劳动,人类抽象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价值的实质是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经济关系,商品的交换遵循价值——等价交换,商品的价格以其价值为中心,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而波动。
中国大学排名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但“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商品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由于劳动价值论是耗费方面的价值论,而对于人类经济来说,耗费需要最小化。所以作为“耗费”意义的价值来说,它当然只凝结着“必要的人类劳动”,只有这样才能使商品所凝结着的耗费最小化,是最小的必要耗费。所以在这样的意义上,马克思得出并强调了“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但严格来说,只有“必要的”人类劳动才有资格构成商品中的价值。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区别于其它劳动价值论的关键点。】
(二)效用价值论
在劳动价值论的对立面上,人们也曾广泛认为,只要有用的(无论是对生产还是对消费)就有“价值”。根据经验观察也不难发现,无论某产品内含多么大的劳动量,或耗费了多么高的成本,如果“没有用”,以至无人问津,就卖不出去。相反,即使不含任何劳动量,不费成本的资源或任何其它东西,如果“很有用”,也可以卖上一个价钱甚至是好价钱。这就是效用价值论的思想基础。【如果认为价值就是交换价值,也会产生这种混乱思想。因为在“交换价值价值论”来说,无论如何,只要在交换中能够卖出多少价钱,商品就具有多少价值。于是价值最终由价格来决定,而不是相反。】
效用价值论,数量化之后被称为边际效用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用户的“效用”程度评价,用户认为能满足自己的“效用”,就有价值,否则,就没有价值。有高的“效用”,就给以高的评价,商品也就具备了高的价值,否则,商品就是低价值,甚至没有价值。效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商品的边际效用,如黄金,对于一个在沙漠中干渴得将要死的人说,一文不值。
(三)要素价值论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土地(自然资源)、资本、技术和管理。
要素价值论认为"劳动、土地、资本、技术和管理都是商品生产不可或缺的要素",都创造价值,因而都应当得到报酬"。西方的主流经济学还进一步论证了每一种生产要素所有者所得到的报酬,取决于该种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要素价值论提倡按贡献分配,土地、资本、技术和管理也要参与分配正是因为它们也参与了价值的创造。要素价值论认为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与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是同一个过程。【要素价值论的实质是财富价值论或者使用价值价值论。因为它强调的是生产要素对产量的贡献,从而间接对产值的贡献。一般认为生产率高,产量增大,所获得的交换价值就会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