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3)
2015-10-09 01:03
导读:***同道在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的说明》的报告中指出,“要把政府职能切实转换到宏观调控、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方面来”。要树
***同道在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的说明》的报告中指出,“要把政府职能切实转换到宏观调控、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方面来”。要树立良好的新型的政府形象,必须使政府尽快转换职能,在这些领域切实负起责任,同时,在微观治理领域、政府统治方面弱化其职能。由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转变,由传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向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转变。正确处理好政府与企业、社会、中介组织的关系,我们应树立起政府就是服务的观念。在政府与企业之间,应建立起同等的合作伙伴关系,政府要为企业、市场提供无偿服务,为它们的正常运作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投资环境。社会中介组织填补了政府在微观经济领域撤除后造成的“治理真空”,他们承担起以前政府不该承担却承担了的责任,与政府形成了互补互助的关系,有利于整个社会的良性循环。只有这样,才能成功地实现机构改革的目标,达到精简机构的目的,建立小政府大社会,树立起良好的政府形象。现代政府应强化其治理职能,弱化统治职能,由于政府与民众、企业、市场的关系日益同等,政府的服务性日益突出,对于社会事务,政府应采取有效的治理手段,而不宜动辄以统治方式进行治理,这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市场经济有其自身的运作规律,假如以统治手段对市场进行干预,那么只会导致市场经济畸形发展,社会生活失往生机和活力。
三
一个政府要想获得良好的社会评价,塑造出美好的政府形象,必须首先保证自身行为优良,使其行为不偏离时代的需要和公众的意愿,努力作好决策科学化、治理***化、政务公然化、办事效率化、为政公正廉洁,这样才可能在公众心目中形成良好的形象。但仅仅如此还不一定就能得到公众的认可,由于政府形象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同一,它的终极形成,不仅取决于政府及其成员的实际行为,而且取决于公众的主观感受和评价。所以,政府要得到公众的认同与赞誉,除了有良好的社会表现外,还应在努力干好的基础上力求让人知晓,通过适度的宣传和倾销,让公众了解政府如何想和如何做,在了解和熟悉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信任政府,从而产生对政府的良好评价。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政府形象由主客观两方面组成,政府的实际表现是政府形象的客观基础,它从本质上决定着政府形象的好坏,但这种表现又必须通过公众心理上的感受才会形成一种总体印象和评价,所以政府形象又要受到公众主观评判的影响,具有一定主观倾向性。要塑造最佳的政府形象,必须实现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同一,使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达到一个完美的契合点。为此,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一)实现政府整体形象与个体形象的辨证同一
政府整体形象不是一种简单的直观印象,它通过政府颁布的各项具体政策、法规和每一位行政职员的行为特征作用于公众,在公众心目中形成一定印象,从而体现出来。政府的整体精神面貌,是政府的政策、法规和行政职员个体表现的综合反映。社会公众对政府的形象定位是以政府制定和颁布的每一项法令、政策是否有利于民众,每一位行政职员是否奉行为民服务的宗旨为基础的。
良好的政府整体形象以良好的政府个体形象为基础,通过个体形象表现出来。个体形象发生题目,会影响到政府的整体形象。由于普通公众天天接触的是一个个具体行政职员,很难了解政府的机构和整个工作现状,更少有机会接触上级政府和国家高级官员,不可能通过深进具体的分析,给整个政府形象以理论层面的客观评价。他们眼中的政府形象,就是与之接触的具体行政职员的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他们心目中,具体行政职员的形象就代表了整个政府的形象。政府行政职员的言行表现是公众了解、熟悉政府的重要窗口,他们的态度作风是公众对政府进行评价的感官基础、基本依据。对于损害政府整体形象的个体行为必须严厉惩处,由于不良的个体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不良的整体形象,其危害性很大。这种重办做法看似暴露了政府的不良行为,但事实上丝尽不会损害政府的整体形象,反而是它日趋健康完美。例如中心查办的一批大案要案不仅无损政府形象,而且使民众了解政府的决心,增强民众对政府的信赖。这方面,国外政府也很重视。例如1993年春天,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塞门斯由于被控使用政府汽车进行私人旅行和使用***为他的私人住宅修建栅栏这两件事,而被总统克林顿解职。克林顿对下属官员的严厉处置,意在民众中为政府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