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6)
2015-10-09 01:03
导读:(三)政府的价值目标与公众期看的辨证同一 一个地区的人民,至少是大多数人希看政府应该如何或者不应该如何,是政府塑造形象的基本依据。政府的
(三)政府的价值目标与公众期看的辨证同一
一个地区的人民,至少是大多数人希看政府应该如何或者不应该如何,是政府塑造形象的基本依据。政府的价值目标要以公众期看为标准选择确定。
政府权力的运用和公众对政府权力的许可,本质上体现着一种特殊的社会交换关系。在这一交换关系中,政府对公众的期看是遵从,公众对政府的期看是政府官员的行为符合某些公认的社会准则和在与政府的交往中能够满足自己的利益要求。在现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公众对政府的最大期看莫过于保持经济快速增长、政府官员清正廉洁、社会环境稳定、行政高效等。“遵从”是公众对政府的一种“投进”,其程度与政府的“产出”给民众所带来的期看满足程度一般呈正比关系。假如民众以为他们从政府行使权力中得到的利益大于或即是他们因服从政府而给自己带来的损失,就会服从政府的政策法规,从而强化政府的控制能力,使政府的权威正当化。假如人们感到政府的政策法规不公正,他们的投进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便会产生一种受剥夺感,甚至导致对政府权力的不服从。所以政府在制定政策确定价值目标时要以人民利益为重,走群众路线,尽可能满足群众需要和期看。
政府的价值倾向主要渗透于政府所确立的社会发展目标和利益目标中。作为一种特殊组织机构的政府,它的意志应该同民众的意志一致。在价值倾向方面,应以民众的价值目标作唯一的价值选择。本届中心政府确定的“一个确保,三个到位,五项改革”的政策符合人民利益,与民众期看一致,所以受到民众欢迎,在民众心目中形成一个良好的初步印象。
在地方政府的实际活动中,有时会出现政府的价值判定和选择同民众的利益需求不一致的情况,政府本身没能意识到这一点,还坚持执行,这种自以为是而导致的价值相悖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政府利益,从而损害政府形象。民众方面,由于受自身利益影响,也可能做出一些不理智的判定。例如过于注重眼前利益、个人利益、局部利益,对长远利益、国家利益缺乏关心和重视,或者目标期看定位过高而难以实现,由此导致对政府政策公道性产生怀疑,从而对政府的形象熟悉发生偏差。政府和民众在实际行动中都应尽量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使政府价值目标和公众期看实现***同一,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四)政府实际表现与公众对政府主观评价的辩证同一
政府形象作为政府体系输出的一项综合性“产品”,需要由“消费者”来评价,由公众的感受予以定位。公众对政府的感受、认可和评价是树立良好政府形象的重要依据。公众对政府的评价取决于政府的实际表现,政府的实际表现优劣需要由公众来评判,这两者是辩证同一的。
政府形象终极取决于政府的实际表现。政府表现良好,公众能对它形成良好的评价。列宁曾说,一打革命纲领不如一个实际行动。***也多次谈到,我们的改革要使人们感到面貌一新,人民是要看实际的,人民一看,还是社会主义好,还是改革开放好,我们的事业就会万古长青!现代政府假如不能做到廉洁、高效,要得到人民群众的好评,恐怕是不可能的。
现实生活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公众对政府的主观评价与政府的实际表现可能出现不一致。其一,由于政府的结构、层次以及事务的复杂性,由于政府对有关信息的控制,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受教育状况等方面的不同,因此在信息的接受和把握上,不仅有横向差异,而且在信息的可靠性和完整性方面,也难免受到种种因素制约,从而可能出现实际与评价相悖。其二,公众对政府评价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政府的期看得到满足的程度,期看有一定非理性成分,可能会影响到公众对政府的公道评价。
因此要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必须使政府的实际表现与公众对政府的主观评价相一致,为此应做到以下两方面:
第一,重视政府公关职能,留意政府整体形象设计,进步政府行为的透明度,通过正常途径将必要的政府工作信息传递给民众,并对有关情况作出公道的解释和说明,增强民众对政府行为的理解和认同感。例如利用新闻媒体,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进行电视讲话等增强政府与民众的沟通;进行政策文件传递、信息资源交流、领导人实地察访、官员和群众的直接接触;开辟政府领导人热线电话、就一些民众关注的题目作出解释回答;召开听证会与民众面对面交流;进行***测验,了解民众的看法等。今年九届人大新当选的政府领导,举办记者招待会,就本届政府的主要任务和人们关注的重大题目回答了中外记者的提问,民众对新一届政府的作为有所了解,政府行为的透明度增加,增强了民众对新政府的信心。广州市政府成立社情***调查中心,专门了解公众对政府政策的反映和公众的要求,以此作为政府决策的基础。深圳市设立了“市长专线电话”,公众就一些关心的题目可以直接询问,而且每周出2至3期的《市长专线电话简报》,将各种信息反馈给公众,还在《深圳商报》开辟了“市长专线回电”专栏,各类题目都会得到尽可能圆满的答复。1998年北京市政府在报刊上向公众公布了市政府的主要工作及相应的负责人名单,假如哪项工作公众觉得不满足,可直接与该负责人联系,要求答复。这样责任明确,既能监视主要领导人的工作,又能充分考虑民众的意见,增强民众与政府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