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1998: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发展分析(3)
2016-01-26 01:02
导读:由于产业结构快速、优化演进,沿海开放城市各次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也表现出区别于全国一般走势的新特征。在现代产业经济分析中,一般用“各
由于产业结构快速、优化演进,沿海开放城市各次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也表现出区别于全国一般走势的新特征。在现代产业经济分析中,一般用“各次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这一指标来具体计量第一二三次产业对整体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根据计算,1991-1998年,沿海15市第一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为0.07,第二产业为0.50,第三产业为0.43,表明第二第三产业是沿海经济发展的两大主要推动气力,且第三产业的推动作用已与第二产业相当接近。而与此同时,全国经济发展中第一二三次产业的推动力则分别为0.10、0.60和0.30,鲜明地呈现出第二产业仍为经济发展主要推动力的特征。沿海开放城市与全国总体经济在经济发展推动力方面存在的差异,再次清楚地表明,前者的结构演进已先于后者大步跨进了一个第三产业跃居举足轻重地位的更高发展阶段。
对这一时期15市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几个主要经济变量间的关系进行更为深进的分析,可以发现若干值得关注的现象。其中比较突出的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各市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同其经济规模之间存在着较为肯定的正向联系,而且经济规模越扩大这种联系便越明显。对15市第三产业比重排序与同期gdp排序进行相关分析,可得:1991年两序列间的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vs值为0.34,属低度正相关关系;1998年两序列问的vs值上升为0.55,呈中等正相关关系。由于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一地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因而这一结果便可解释为,在现阶段沿海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规模越大、实力越强的市,其产业结构演进的优化程度也就越高,而且这一联系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正日趋明显。第二,各市产业结构演进的活跃程度与其经济增长速度之间联系较为密切,而与经济规模则似乎无关。将表征1991-1998年期间沿海15市产业结构演进活跃程度的“产业结构变动总值”的排序,与15市gdp年均增长速度的排序进行相关分析,可得两序列间的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vs值为0.5。属中等正相关关系;将15市“产业结构变动总值”的排序与各市gdp的排序进行相关分析。则得其vs值为一0.11,为无相关关系。这一结果表明,该期间15市产业结构演进的活跃程度只与各市经济增长速度存在较为明显的正向联系,而同经济总量或经济规模之间却不存在可以观测的统计关系。也就是说,这期间经济发展越快的市,其产业结构演进的活跃程度也就越高,反之则越低。而结构演进的活跃程度同各市的经济规模之间,则似乎不存在可以肯定的关系。至于在结构演进活跃程度与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究竟作甚因作甚果、为什么产业结构演进的活跃程度与经济总量之间不存在某种可以确定的联系,则尚需进一步深进研究才可予以阐明。对这方面题目的深进探讨,无疑将有助于我们更为正确地熟悉沿海以致全国经济发展与结构演进间的深层次联系,这对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和利用这方面的客观规律,显然是大有裨益的。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四、对外经济
90年代以来,作为沿海开放城市最重要特征之一的对外经济,借助15市特殊的区位上风与政策上风,同样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从外贸出口看,1991年15市外贸出口额合计为128.66亿美元,占当年全国外贸出口额的17.91%;而1998年,15市外贸出口额已跃升至552.94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额的比重则达到28.46%。比1991年上升了10.55个百分点。其中特别是上海、广州、天津三市,已稳居沿海乃至全国外贸出口领头雁的地位,该三市1998年的外贸出口额合计已超过300亿美元,差未几占到当年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l/6。
与出口规模同样引人注目的是外贸发展速度。1991-1998年,15市外贸出口均匀每年递增23.16%,比同期全国年均增长14.36%的速度高出了8.80个百分点。这期间,15市中除北海、大连、湛江外,其余12市的外贸出口年均增长速度都超过了同期全国均匀水平;其中增长最快的五市为威海、温州、秦皇岛、烟台和福州,年均增长速度高达44%至70%,创下了改革开放以来外贸出口增长速度的新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