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经济模式:剖析与借鉴(3)
2016-05-16 01:02
导读:西方国家政府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是“国家干预”与资本主义相结合的产物。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说法,“国家调节”之所以必要,是为了弥补资
西方国家政府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是“国家干预”与资本主义相结合的产物。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说法,“国家调节”之所以必要,是为了弥补资本主义经济所固有的缺陷。政府为此提供的“公共产品”是私人企业既需要却又无力自行提供或不愿提供的,因为这些公共产品既无排他性又无竞争性。因此,现代资本主义成为把国家干预纳为自身一体的国家资本主义,现代经济学也把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作为同一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研究对象。由于这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是私人经济的发展所必需的,是为私人经济发展服务的,而且也是靠私人经济所创造的“大蛋糕”(GDP)通过再分配来支撑的,所以,人们无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都把这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跟资本主义私人经济视为一体,是理所当然的。
但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基本矛盾的剧烈冲击,迫使资本主义私有经济制度不得不依靠“国家干预”来支撑。这一方面表明:资本主义制度已无法自我调节,必须求助于“国家干预”。这个“国家干预”,包括政府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都是为资本主义经济顺利运转服务的,应在总体上把它视为现代资本主义体系的一部分,不可以也不应该把它称之“社会主义”,更不可将整个经济体系称之为“社会主义”。但另一方面,不能不看到,“国家干预”以及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正是适应生产社会化发展的需要而产生,这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是私人企业所不能提供而只能由政府承担起来进行社会化经营和运作,这在某种程度上可被看作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对私有制的一点点突破,可被看作“公”字号因素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的一点“萌芽”。我相信,唯物史观所提出的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性质的基本规律,相信新生产关系因素会从旧的经济体中孕育、萌发。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应该强调指出,包括社会福利设施在内的由政府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虽反映着生产社会化发展的要求,带有“公”字号因素,但对于一个资本主义经济体来讲,它属于外围部分,而经济体的主体部分则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所组成。诚然,生产社会化发展的要求,必然会从外围经济部分向主体部分推进,而且会向资本主义私有制冲击,尽管这个发展是渐进的、长期的,却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我认为,瑞典社会民主党可贵的是,它不满足于建立“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并不把这个成就炫耀为“社会主义”或“民主社会主义”,而是主张把生产社会化进程从经济体的外围部分向主体部分,特别是向“所有制”这一核心结构推进。为此,瑞典社民党先后提出所谓“职能社会主义”和以“职工投资基金”为核心的“基金社会主义”的计划,想用这种形式的公有制逐步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并于上世纪80年代初把“职工投资基金”计划写入它的党章,被人称之为“基金社会主义”。然而,这个所谓“基金社会主义”是瑞典社会民主党提出的纲领,是它要为之长期奋斗的“目标”,决不是瑞典的现实,不可混淆。
三、瑞典社会民主党的“职工投资基金”
计划及所谓“基金社会主义”
瑞典社会民主党一向坚持以社会主义作为该党的纲领性目标。自1932年到它1976年第一次失去执政地位期间,它依靠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经济,而靠再分配来营造全面福利国家,以此作为通往社会主义的“中间站”。终因公共开支规模过大使国民经济难以“负荷”,再加以世界石油危机袭击造成严重生产过剩的失业,社会民主党于1976年大选中失去执政地位。代表资产阶级的右翼政党上台后,主要由于调整福利开支而在民众抗议浪潮中于1982年下台。社会民主党于1982年上台后,不满足于社会福利设施,而要向资本主义私有制冲刺,并在所谓“职能社会主义”(主要是对私人企业实行某些限制性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职工投资基金”计划,以冀逐步改变所有制结构及性质,即所谓“基金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