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二十世纪的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一)(5)

2016-07-29 01:12
导读:建国后至“文革”前的十七年,史学界的注意力集中在关系到对中国历史发展认识的若干重大问题上,即有“五朵金花”之称的古史分期,封建土地所有制


建国后至“文革”前的十七年,史学界的注意力集中在关系到对中国历史发展认识的若干重大问题上,即有“五朵金花”之称的古史分期,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资本主义萌芽,汉民族的形成,历代农民战争等问题的讨论。这些问题中的前三个问题直接与古代经济史有关。“文革”前十七年的中国经济史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这些问题的讨论而展开的。通过这些讨论,加深了人们对各代经济发展状况的了解,发掘和积累了有关经济史的资料,培养和锻炼了经济史研究的骨干,推动了中国古代经济史学科的发展。

古史分期(即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分期)的讨论,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史论战的延续,至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这个问题的广泛展开和深入进行,是建国以后的事。[13] 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侯外庐、尚钺、杨向奎、王仲荦、童书业、杨宽、徐中舒、王玉哲、李亚农、周谷城、何兹全、束世徵、王亚南、金景芳、于省吾、日知等名家都积极参加了这一讨论,形成百家争鸣的活泼局面。[14] 战国封建说和西周封建说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了自己的理论,魏晋封建说异军突起[15] ,此外还有春秋封建说[16] 、秦汉封建说[17] 等等。观点虽异,但都力图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经济形态的原理来中国的历史的发展。绝大多数研究者认为中国历史上经历过奴隶制社会,但也有不同意见,如雷海宗就认为中国没有经历过奴隶制社会(《世界史分期与上古中古史中的一些问题》,《历史教学》1957年7月号)。对殷商属于奴隶社会,各家也基本取得了一致意见,分歧的焦点是西周社会性质问题,随着魏晋封建说的崛起,西汉社会性质也多所争论;在主张殷周是奴隶社会的学者中,对当时的奴隶社会属于什么类型也有不同看法,主要是“种族奴隶制”与古代东方型的“家庭奴隶制”之争。通过讨论,对有关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趋势,主要生产劳动者的身份地位及其变化,土地所有制、经济结构与阶级关系,国家的经济政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讨论中的重要文章,已收集在《中国的奴隶制与封建制分期问题论文选集》(《历史研究》编辑部编,三联书店1956年)、《中国古史分期问题讨论集》等论文集中[18] 。与这一讨论有关的比较重要的专著则有:郭沫若的《奴隶制时代》(新文艺出版社1952年,人民出版社1954年),李亚农的《中国的奴隶制与封建制》[19] ,王仲荦的《关于中国奴隶社会的瓦解及封建关系的形成问题》(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杨向奎:《中国古代社会和古代思想研究》上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1964年)等。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关于土地制度问题,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中,一直是比较受到人们重视的。《历史研究》1954年第一期发表了侯外庐的《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的问题》一文,引发了关于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的热烈讨论,形成以侯外庐、贺昌群、李埏等为代表的土地国有制主导论[20] 、以胡如雷、杨志玖、李文治等为代表的土地私有制主导论[21] 等几种不同的观点。讨论的情况,比较集中反映在南开大学编的《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讨论集》上下册(三联书店1962年)中。除了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总体特点以外,历代的土地制度,特别是先秦的井田制、秦汉的名田制、三国的屯田制、西晋的占田课田制、北魏至隋唐的均田制,以及与土地制度相联系的赋役制度,也是史学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这方面的重要成果有:贺昌群《汉唐间封建的土地国有制与均田制》(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唐长孺的《三至六世纪江南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韩国磐的《隋唐的均田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王毓铨的《明代的军屯》(中华书局1965年),《历史研究》编辑部编的《中国历代土地制度问题讨论集》(三联书店1957年)等。

对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的讨论,牵涉到对中国封建社会整个经济结构和体制特征的认识。早在五十年代初期,王亚南就撰写了《中国地主经济封建制度论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4年),建立了与西周封建论相联系的关于中国封建经济体制的理论,对封建领主制经济向封建地主制经济的过渡,封建地主经济的特点及其在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作了理论概括。侯外庐继《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的问题》后,又陆续发表了《论中国封建制的形式及其法典化》(《历史研究》1956年第8期)、《关于封建主义生产关系的一些普遍原理》(《新建设》1959年第2期)等论文,建立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关于中国封建社会经济体制的理论体系[22] 。这一理论体系是与秦汉封建说和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国有说相联系的。主张战国封建说和中国封建社会土地私有论的胡如雷,六十年代初撰写了《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的一些特点》(《历史研究》1962年第1期)一文,在王亚南著作的基础上对以地主经济为特点的中国封建经济体制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它成为后来《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三联书店1979年)一书的基础。[23] 上述理论观点虽然各不相同,但都力图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的实际相结合,对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的特点作出理论的概括。
上一篇: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模式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