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结构调整看经济全球化对非洲国家的负面影响(5)
2016-12-07 01:08
导读:其一,结构调整力图使农业生产与市场发生更为紧密的联系。农业生产中商业化程度的提高,推动了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过渡,井引发了劳动力的重新分
其一,结构调整力图使农业生产与市场发生更为紧密的联系。农业生产中商业化程度的提高,推动了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过渡,井引发了劳动力的重新分配。一些原先可以在家中进行的工作,现在转移到专门的公司去完成。在劳动力重新分配中,男性明显占有优势,因为与女性相比,他们接受教育的程度更高,家庭责任相对更少;相反,女性由于承担生育和抚养下一代的责任,往往使她们更难离开家庭,外出工作。
其二,在传统经济中,非洲的男性主要负责经济作物的生产,而女性则从事用于家庭消费的生产,诸如粮食生产等。结构调整为增加出口而大力鼓励经济作物的生产,在许多地区,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生产面积,结果粮食生产的地位相应下降。在这种形势下,男性的社会地位更加巩固,女性的地位进一步下降。
其三,削减政府开支,对妇女产生了消极影响。结构调整要求非洲国家的政府削减开支,然而,被削减的部分主要是社会服务领域,这恰恰是与妇女关系十分密切的。比如,裁减公务员和其他工作人员,结果是女性首当其冲,许多女教师、女护士和女公务员失去工作。此外,一些社会服务由无偿变为有偿,或者服务费用的提高,都加重了妇女的负担。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大会发表的《1998年贸易与发展报告》中,以“非洲的增长与发展:趋势与前景”为题,对非洲的经济作了主题分析。在论及结构调整时指出:“人们注意到,尽管经过了10年之久的调整,几乎没有任何国家曾经成功地完成它的结构调整计划,恢复持久增长。不断进行的和设完没了的结构调整计划说明;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被禁锢在调整计划里,不能恢复自我持续的增长。”毫无疑问,联合国也已经看到了结构调整的负面影响。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三
20世纪末,非洲国家进行的结构调整,是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规划下,通过贸易自由化、经济市场化和产业私有化的道路,把非洲的经济纳入全球贸易和金融体系的一场经济改革运动。就其实质而言,结构调整也是非洲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一次实践和尝试,它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启示。
第一,在结构调整中,非洲国家处于弱势地位,它们在强势集团(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西方国家)的强制下,被动地走上了改革之路。因此,非洲国家对于结构调整的内容和进程没有发言权,而强势集团所规定的宗旨和目标,便成为非洲国家的行动指南。
非洲国家实施的结构调整是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指导下进行的。后者不但制订了结构调整方案,规定了改革的内容和范围,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必要的资金。当时许多非洲国家由于严重的国际收支失衡和外国官方、私人援助下降,财政形势十分严峻。可以说,获得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是缓和财政危机的最有效的途径。而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它们提出,非洲国家在申请贷款或者其他经济援助时,必须接受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提出的若干政策性要求,比如,受援国必须推行以市场经济为方向的经济改革,而这些改革的具体措施和实施的时间表又必须经由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可。
非洲国家在结构调整中所处的弱势地位真实地反映了他们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处境。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开放程度、经济的相互依赖以及经济一体化不断加深,生产、贸易和金融的全球化加速进行。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掌握主导地位的始终是西方发达国家。它们不但可以利用现行国际经济秩序(包括不平等的国际分工、不平等的国际贸易体系和不平等的国际金融体系)中所占据的有利地位,而且还占有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明显优势。相反,非洲国家由于历史原因,经济基础十分脆弱,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因而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处于十分软弱无力的地位。它们仅仅是现行国际经济体系的被动接受者,在重要的国际经济和金融组织(如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中,非洲国家的参与程度很低,自然也缺少发言权。这种格局决定了非洲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只能听命子西方发达国家的指挥,基本上丧失了自主性和自动性。更有甚者,如果长期以往,非洲国家在独立后获得的经济权力,也有逐步丧失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