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资金渠道优化:理论与实证(2)
2016-12-17 01:13
导读:二、区域资金渠道优化:实证分析 为简化分析,我们假定区域生产函数为如下函数形式,即: 由此可见,α,β,λ,σ,δ分别为银行资金渠道、市场资金
二、区域资金渠道优化:实证分析
为简化分析,我们假定区域生产函数为如下函数形式,即:
由此可见,α,β,λ,σ,δ分别为银行资金渠道、市场资金渠道、地方政府资金渠道、中央政府资金渠道、外资资金渠道的弹性系数,表示这几个资金渠道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力度。
根据前文分析,将模型设定为:
这里下标1,2,3分别代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参考国家相关文件,将全国划分为东部发达地区、中部欠发达地区和西部不发达地区等三大经济带。其中,东部发达地区经济带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山东省、广东省和海南省等11个省市自治区;中部欠发达经济带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山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安徽省、江西省等8个省。西部不发达经济带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内蒙古、广西12个省和自治区以及直辖市。FC
i,LG
i,FI
i分别是三大经济区年度银行资金渠道、地方政府资金渠道、外资资金渠道。样本时间跨度从1988—2003年。
方程(4)没有考虑中央政府资金渠道,主要是因为中央政府资金渠道数据很难获得。此外,我国金融体制的特征是银行主导的,经济发展的大部分资金来源于银行信贷,市场资金渠道相对于银行信贷规模较低,
③因此,方程(4)也不考虑市场资金渠道。
根据东部、中部以及西部的相关数据,运用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得到如下三个方程:
东部地区银行资金渠道的弹性系数低于中部和西部,银行资金渠道的贡献程度有下降趋势,东部地区的资金渠道发展模式应该向市场资金渠道为主转变,并进一步发展外资资金渠道;中部和西部外资资金渠道相对于东部地区,贡献程度较低,这说明中部和西部外资资金渠道的发展空间还较广阔。中部和西部的地方政府资金渠道的弹性系数为负数,而东部政府资金渠道的弹性系数较高,这说明中部西部两个地区的政府资金渠道处于边际递减阶段,利用效能较低,这两个地区应该转变经济发展过度依赖政府资金渠道的模式。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三、结论:区域资金渠道优化理论思路——以中西部为例
(一)区域经济发展资金渠道阶段划分与动态演变
市场机制作用是以发达、完善的市场制度或市场体系为基础、前提的。东部开发之初亦是得益于国家“双优惠”即倾斜的投资、开放政策,较成熟后市场机制作用才逐步加强,到如今已基本具备了经济持续发展的自立条件,即使国家今后把政策支持重点转移到中部与西部,东部仍将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而落后的中西部却不能在完全市场化的背景下发展经济,原因在于资金具有市场化的特征,即自身的趋利性流动,中西部地区投资收益低、风险高,各种资金的理性选择当然是远离中西部,进入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由于资金可以引导和配置其他资源,因此对中西部地区而言,这会导致其他资源要素的倾斜性配置,进而导致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最后处于纳克斯“贫困恶性循环论”境地。因此中西部经济发展不能完全依靠市场资金渠道,
④必须借助政府资金渠道。
区域资金渠道优化具有动态特征,即在区域资金渠道建设上,应该分阶段进行,重点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不同的阶段,体现政府和市场的不同功能,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并尽量抑制其消极作用。
第一阶段,以政府资金渠道为主,担当区域经济投资主力,银行资金渠道和外资资金渠道为辅,充当投资跟随者。政府主要目的是弥补市场缺陷,改善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增强中、西部地区对资金的吸引力。
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政府的身份应该从第一阶段的投资主体中逐步退出,而更多地扮演投资引导者的角色,以吸引银行和外资资金渠道为主,充分发挥政府以外资金渠道的优势。一是通过政府的“善意创租”,为资金地区的投资营造一个获得较高回报的机会,从而吸引资金投入;二是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培育、疏通、拓展银行及外资资金为主资金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