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资金渠道优化:理论与实证(3)
2016-12-17 01:13
导读:第三阶段,多样化的资金渠道和谐共生发展,以市场的自我积累、自筹资金为主,政府在各种竞争性领域全面退出,在资金渠道建设中担任制度制订者和规
第三阶段,多样化的资金渠道和谐共生发展,以市场的自我积累、自筹资金为主,政府在各种竞争性领域全面退出,在资金渠道建设中担任制度制订者和规则执行者角色。
前两个阶段的建设,是中西部地区资金渠道建设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根据前文的实证分析,目前中西部处于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东部处于第二阶段的完善期。
(二)资金渠道边际递减
任何一地区经济发展,不能单独依靠某一资金渠道,任何一种资金渠道只有在一定范围内才具有边际报酬递增特点,一旦超过这个范围,资金渠道就会进入边际报酬递减阶段,随着对该资金渠道的进一步依赖,该资金渠道的边际贡献最终将处于负值状态。
对比方程(5),(6),(7)可以看出,中部和西部政府资金渠道的弹性为负数,分别为—0.216和—0.080。原因可能有,政府进入了不该进入的领域;或者政府资金渠道供给规模过量。建议这两个地区的政府资金渠道改变投向,转变目前这两个地区的政府资金渠道的功能,政府资金供给应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以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杠杆作用。
[6]政府的经济职能首先在于促进民间领域的制度发展,造就能够增进民间组织协调能力的市场环境,通过民间组织间的合作去解决经济发展中的诸多协调问题(而不是由政府直接替代民间协调过程)。
⑤这样,作为一个内在的参与者,政府经济职能被定位于增进民间组织解决协调问题的能力以及克服其它市场缺陷的能力。其积极作用可以大大缩短市场体系发育的过程,避免市场机制运行中的磨擦和失效问题。
当前中西部政府资金渠道的积极作用应该表现在:其一,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应提供经济立法和法律制度体系,培育市场经济所要求的法律、文化,为市场的高效运作提供最基本的制度条件。其二,政府应运用灵活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弥补市场失败。政府要发挥其在公共物品(如基础设施等)方面投资的先导作用,扩大对落后地区提供的财政转移支付,以税收、补助等形式为杠杆诱导国内外的各种资本,尤其是民间资本参与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同时,针对我国现存的资金划地为牢及各种阻碍劳动力自由流动的现象,政府应努力清除这些不利于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种种障碍,让资本和劳动力在统一自由的大市场中真正流动起来,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在缩小地区差距中的作用。其三,政府应“让利于民”,以少量政府资金投入和合理的制度安排,通过杠杆效应,启动市场性资本,带动更多的民间资本投资,如逐渐退出从纯竞争性项目投融资,部分退出基础性项目投融资和公益性项目投资。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三)资金渠道效率增进
不同的资金渠道对于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效率,从我们的实证结果可知,对于中西部而言,目前银行资金渠道效率高于其他资金渠道。因此,这两个地区应该充分发挥银行资金渠道的优势。
目前,中西部地区资金渠道模式应该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演化,重点发展银行资金渠道,也就是完善金融机构结构。完善的金融机构能够增强其融资能力与效率,在巩固现有金融工具的基础上,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努力增加金融资源的总量,积极建立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加快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多样化,适应经济结构多元化的快速发展,鼓励非国有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发展。发展适应中西部经济、民族特点的地方性股份制银行,为地方经济和民族经济发展服务的同时,各省区政府应予以相应的优惠政策。由这些股份制银行承担省区内重点支持项目或瓶颈产业的融资任务。设置基础可以是在城市商业银行或者兼并多个城市商业银行的基础上按照股份制原则组建,并力争逐步发展成为上市银行,增强中西部地区的金融保障能力。鼓励外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在中西部设立分支机构,适度引进外资金融机构,尤其是外资银行,放宽对外资银行在中西部的市场准入与业务开展限制,促进中西部金融业发展。鼓励各地方商业银行在中西部建立分支行,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并因地制宜地改革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吸收社会闲散资金,提高资金聚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