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特征及动力机制(4)
2017-06-18 01:01
导读:3.7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不可否认,目前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如有不少开发区
3.7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不可否认,目前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如有不少开发区的用地规模不合理,有的开发区因规划面积过大,造成土地大量闲置(如青岛、烟台、连云港等);而有的开发区则由于用地规模太小,限制产业的进一步集聚(如温州和上海漕河泾等)。很多开发区在设计时主要定位于如何利用外资,而没有考虑所处的区域背景;产业定位与周边地区相脱节,不能实现开发区与所在区域的产业联动。特别是不少在开发区内投资的外资企业,仅从事生产链的某一环节,缺少与当地企业的联系。这种生产特点使得当区位条件发生变化时,跨国公司有可能转移投资,从而对区域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由于区域经济空间相互作用的微观机制是企业[11,12],所以如何通过与跨国公司建立生产链的联系,纳入其全球生产运营的体系,将有助于本地企业从跨国公司获得知识和技术转移,从而缩小与国际先进技术的差距。 4开发区发展的动力机制
开发区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活动地域空间,其成长和发展是多方面力量物化的表现和综合作用的结果。总体来讲,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时空发展特征的主要动力可概括为政策作用力、来自于跨国公司外部作用力、市场作用力、学习和创新能力及社会文化作用力。五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开发区增长和发展的动力机制。
4.1开发区发展的主要动力
(1)政策作用力——开发区发展的初始动力
开发区在发展的过程中,得到国家的重点支持,享受优惠的政策,符合国际通行规则,对外开放度高,是一种特殊的政策空间。国家政府授予了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相应的经济管理权,开发区管委会享有与其所在地地方政府同等的经济事务管理权,运行机制高效、规范。开发区在审批外来投资项目上具有简便、快捷、与国际惯例相适应的办事程序。各经济技术开发区对进区外商投资企业的建设、生产、运营提供良好的条件,一般都设立了外商投资企业服务中心等机构。此外,还制订了相当优越的投资政策,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2)外部作用力——跨国公司在全球组织生产运营
跨国公司为了谋求其自身的发展,推行全球化战略,从全球的角度组织其生产运营[13]。这些跨国公司,以自身的资金和技术优势与中国特定的经济活动空间相结合,成为开发区发展的主要外部力量。由于开发区所提供的特殊优惠政策和高效运营体制和环境,使得不少开发区成为大型跨国公司投资的首选区位。据统计,到2000年底全球500强企业中,已有261家在我国各地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投资建厂。以世界著名的电器工业跨国公司法国施耐德电气公司为例,目前该公司在中国的8家合资企业和4个物流中心,全部位于开发区内。其中有2家合资企业位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有2家合资企业和1个物流中心,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有1家合资企业和1个物流中心,其它合资企业和物流中心分别位于上海闵行、外高桥、嘉定和康桥等国家级和上海市级开发区内。
(3)市场作用力——开发区经济增长的动力
开发区是从事特定的经济活动的企业集聚空间,而企业注重的是经济效益,关注的是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开发区管理机构在立项过程中,把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纳入决策体系,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实现各种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重组。对企业而言,在开发区投资有很多优势。首先是明显的区位优势。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别设在沿海开放城市和地区、省会城市、地区经济中心城市或交通枢纽地带,对外联系较为方便。其次是有健全的基础设施及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开发区所在地区经济发达、工业基础雄厚、工业生产门类齐全,对开发区的快速发展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区内的信息发达,实现了通讯和信息与国际接轨。开发区还具有人才优势,有高水平的科技人员和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可资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