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特征及动力机制(5)
2017-06-18 01:01
导读:(4)学习和创新能力——开发区未来发展的提升力 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发展,在世纪之交,正逐步向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迈进。在
(4)学习和创新能力——开发区未来发展的提升力
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发展,在世纪之交,正逐步向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迈进。在这一新的经济形态中,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成为经济增长的根本源泉[14]。区域和企业的竞争优势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从企业角度讲,在原有的生产模式下,企业通过流水线生产大批量的标准化产品,以此来获得规模经济和成本优势。但今后竞争优势的本质特征由原来的依靠成本优势转变到依靠速度、质量和学习与创新能力方面。企业竞争优势主要依赖企业能否学会快速地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而不仅仅依靠成本的降低和标准化产品数量的多少。企业的概念也由原来的利润最大化或交易费用最低,转变为能否保持持续竞争力的学习型组织或知识创新型组织。所以从开发区未来的发展来看,区域的学习和创新能力将成为提升开发区发展层次的重要力量,能激发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因素就是增强开发区竞争力的源泉。
(5)社会文化作用力——区域发展的整合力
个人和组织的学习和创新活动总是根植于特定的地方环境中的。这种环境不仅是物质基础设施和产业结构、生产活动等经济方面的,更重要的是社会文化和制度方面的。个人和组织作为区域经济活动运营的主体,不仅是知识、信息、技术的载体,同时也是各种社会文化要素的载体。因此个体和组织之间的联系和协作在营造区域的学习和创新氛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对开发区的实地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凡是发展较好、较快的开发区,区内企业、组织和个体之间都已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空间。尤其是在韩资企业集中的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台资企业集中的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企业家,都强调社会文化联系在开发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情招商”、“以诚招商”、“老乡联老乡”、“老外带老外”成为很多开发区成功的经验之谈。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4.2开发区发展的动力机制
开发区的发展离不开上述几种力量的综合作用,也只有各种力量的综合才能实现开发区的良性循环和有序发展。从我国开发区的发展过程来看,开发区最初只是一个特殊的政策作用空间,随后经济活动空间叠加在政策力作用空间之上。而开发区进一步的发展动力则来源于区域的学习和创新能力,这种学习和创新能力是根植于特定的社会文化网络空间之中的。只有多种作用力在空间上的优化拟合才能推动开发区向更高层次发展。从今后的发展趋势来看,政策所起的作用将逐渐弱化,而市场作用力和区域学习与创新能力的作用将不断强化。如果仅着力于营造某一种作用力空间是远远不够的。仅有某些优惠的政策,而不能够形成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就失去了划定开发区的初衷,只能使开发区成为一种形式;或者虽已形成经济活动的集聚,但如果缺少学习与创新能力,繁荣发展的地区也会逐渐衰落。
4.3典型案例——江苏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
江苏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85年昆山县自费创办的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1991年1月被江苏省政府列为省重点开发区。1992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开发区。开发区的面积从最初的3.75km[2],逐步扩展至6.18km[2],2001年开发区规划总面积已达28km[2]。一个县自费兴办开发区,这是昆山的创新之举。之后,昆山开发区在开发资金的筹措、投资环境的营建等各方面不断进行创新。特别是充分利用台湾电子产业向外投资的需求,积极引进台资企业,并强化社会文化联系,为进区企业和企业家营造舒适的人文环境。昆山开发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表明,优惠政策、跨国公司全球经营、市场机制、学习、创新和社会文化网络等力量的综合作用,才能促进开发区向高层次健康发展。也正因为如此,昆山开发区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1)园区经济发展持续、快速昆山开发区自成立以来,各项指标都保持快速增长(表3)。2000年,昆山开发区完成工业总产值253亿元,出口创汇14.68亿元,
就业人员10万人。截止2001年4月,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累计引进外资项目698个,投资总额58亿美元,合同外资54.5亿美元。引进项目呈规模大、独资多、技术新等特点。进区项目平均投资规模超800万美元的项目180个,高新技术项目占项目总数的40%。目前区内已初步形成了精密机械、精密电子、精细化工为主导的“三精”产业。为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区内已建立昆山出口加工区、
留学人员创业园和微电子工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