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权视角看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多样化选择(2)
2017-08-08 04:53
导读:2.对“国有化”的评价。国有化后如果实行和现在一样的土地使用权制度,并不会改善现在土地产权模糊的现状,因为农民仍只是获得部分产权,而且相比
2.对“国有化”的评价。国有化后如果实行和现在一样的土地使用权制度,并不会改善现在土地产权模糊的现状,因为农民仍只是获得部分产权,而且相比之原来的集体所有制,农民的产权反而更加残缺——所有权无论从名义上还是实际上都是不属于他们的了,因此国有化并不会促进农民对土地的长期投资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土地流转;另外,由于所有权属于国家,而地方政府是国家在地方的代表,因此地方政府在某个地方拥有实际上的所有权,它可以更加肆无忌惮地对土地以各种方式进行征用,农民在城市化过程中对土地产权的保护只能处于更加劣势的地位。国有化以后如何避免土地由集体转为国有过程中土地的不合理分配仍是个棘手的问题,地方政府作为国家在地方的代表,他们在分配土地时完全可以利用个人权力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分配。另外,即使权力分配合理,在对土地依赖性很大的地区,如何能够避免土地的过分集中,土地分配不均导致的社会问题能否避免仍有疑问。在相当部分农民并不认同国有化的情况下,土地国有化的政治阻力也是不能小视的。
我们认为,土地集体所有制仍然是现在及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国农地制度惟一可行的所有制模式。可以在现有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下,通过对土地产权束中其它权利的重新分配,改变土地产权相关者(主要是农民和地方政府)所拥有的决策结构,来解决我国土地的现有问题。
三、土地制度变革的立足点
1.从产权角度讨论农村的土地制度问题。产权并非是所有权的代称,土地的产权还包括使用权、租佃权、交易权、收益权等多种权利。产权本质上是一个权利束,这些权利之间还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因此我们在讨论农村产权的界定时,完全可以不改变所有权性质,而通过对其它权利的重新界定来改变产权的权力结构,进而改变产权相关人的行为和收入——恰如二十多年前的“包产到户”改变了农民的决策结构和土地的激励功能,进而改变了农民的行为和收入一样,现在我们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通过重新界定产权而不是所有权来改变农户和地方政府的行为,实现我们所期望达成的目标。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2.在整个宏观经济的背景下来谈农业。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必然日趋降低。农业收入水平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必将下降。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指望靠农业自身的发展,指望靠各种技术进步来解决农民收入水平低下的问题是不现实的。我们在谈三农问题时,着力点应该放在如何快速平稳地工业化和城镇化上。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现今的农地制度客观上体现了快速实现工业化的要求,由政府以低价征收土地可以避免农民的惜地行为。但是现今的土地制度安排剥夺了农民在土地农转非过程中本可以获得的收入,这对失地的农民和城镇的发展都是不利的,我们的城镇化应该是让农民得到相对农业更好的工作,更高的收入,而不是让他们到城镇后成为贫民、难民。
由于农业增收的瓶颈,现阶段我国政策导向应该是在快速、健康地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同时保证农村地区的稳定,这就要求首先在城市化过程中尽量减少或者消除政府对农民土地农转非过程中收益的侵占,并在这些地区对产权更加清晰地界定。另外基于我国农村普遍贫穷的现状,和社会保障制度受到地方政府财政约束而不可能在近期内迅速得到改善的现实,在大部分农村地区仍然要积极发挥土地集体所有的社会保障职能。
3.尊重地区差异,不搞一刀切。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对农业的依赖程度不同,土地制度也应有所区别。我国东南沿海的广东、浙江等地,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大量人口工业化,农业收入并非其主要收入(不到30%)。同时由于这些地区的农民有大量的工业岗位可以
就业,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比较大,他们需要土地规模化经营,形成规模收益。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就业吸收能力的限制,大部分农民仍然比较贫穷且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绝大部分,这些地区对土地的社会保障职能就有特别强烈的需求,地权平均化并积极发挥集体土地的社会保障职能,会是这些地区农民的普遍选择。不仅东西部,在同一个地区,也存在近郊远郊的差距。在近郊地区,由于农民在城镇中会有兼职工作,农业收入比重相对没有那么高,他们面临的主要土地问题是如何避免政府的不合理征用,阻止政府侵犯他们的利益,因此这部分农民对土地产权的清晰界定的要求比较强烈。而远郊农民由于其它非农收入相对很少,农
作物的生产收入,仍然是其主要的收入来源,而且相对于近郊农民而言更加贫困,因而他们对土地的平均地权和集体土地制度下的社会保障职能有着更强烈的要求。 4.尊重农民的自主选择。我们在制定土地制度政策时,要给予农民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因为只有他们才能了解自己的处境。我国的土地制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展现出各种各样的模式,由于这些模式是农民的选择,在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