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当代文艺学范式的转换学毕业论文(3)
2014-09-17 01:05
导读:二 当代文艺学范式的危机是随着新论的引进而愈益凸现的。新方法论带来的观念革新又进一步加速了范式的危机。 这种危机首先表现为范式的总体原则的
二
当代文艺学范式的危机是随着新论的引进而愈益凸现的。新方法论带来的观念革新又进一步加速了范式的危机。
这种危机首先表现为范式的总体原则的失效和批评话语的断裂。在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方针后,以此为安身立命之体的一批评方学范式部分地失去了现实存在的合理性。长期以来,这种范式从政治与文学的关系出了,以社会政治的唯一观点来观察、规范并确定文学的本质。政治意识形态的本抽即为文学的本质,整体的本质即为部分的本质,文学只是政治意识形态的附属物,因而也就不容许其有自身本体的存在。新方法论的引进和观念的更新使人们看到了文学多级多向多层本质的全息性,看到探计文学本质特征的多重方式或途径。它既可以是西方二千年来自己上而下进行扔形而上本质的探求,也可以是近代实验心兴起后自下而上的审美经验探求;它既可以是当代主义文艺的的、系统的、的探求,也可以是当代人文主义的诗意的、情感的、生命的探求;它既可以是坚信本质的整一性、可获致性的“本质主义”,并因而不懈地予以追求,又可以是非本质的“特殊主义”,认为寻找本质的努力本身便是荒谬;它既可以是着重于文学与外部世界关系的他律论,又可以是着眼于文学自身的自律论;它既可以是着眼于文学自身的自律论;它既可以是意识形态论的反映论的决定论,又可以是艺术生产论或艺术本体开辟的通达文学本质之路。总之,文学与宇宙世界的多重联系,全息地展现于文学本质的多级多向多层、在运动和过程中展开的形态中。因而探寻文学的多重多元视角使赋有了某种合理性。由此,政治一社会批评范式的党性、阶级性、倾向性等核心范畴在新社会现实与文学实践中表现出深刻的局限性。文学创作和批评中对普遍人性的深度开掘和主体世界的内在拓展形成了相互呼应的两极突破,打破了核心范畴的僵化的理论框架。同时,以形象性、典型性、真实性为主的现实主义概念体系,根本无法涵溶纷到沓来的众多文学艺术思潮、流派。人们纷纷叩问:来源于西方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现实主义概念体系,怎么可能具有“万古长新”、涵盖一切的普遍性和不容探索的独断性?在超越体裁范围的超越时代之后,形象性、典型性等现实主义概念便日益暴露其非普遍性的次级概念特征。为了消浴反常,保持原范式的独断论地位,又产生了“心理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新写实主义”等一大批“无边的现实主义”的名实相离的概念。真实性这一最少争辩的概念也出现了重大歧义。人们看到,从认识论的反映论来反映现实,文学的真实性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从发生认识论来文学的认识功能,从双向义流的互动论探索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从人类精神史及艺术本体论来研究文学对象,真实性以及由引产生的客观性等便产生了重大的疑问。真实性在现实反映的客观性之外又产生出心理真实、伦理真实、情感真实、语义与结构真实(本文的客观性)等各种不同的真实现。现实真实的合规律性在进入艺术后经历了多重中介,艺术真实实际上只是一种似真性或逼真性,由此,虚构性则具有了重要意义。正是虚构,使文学拥有了自足的本体,并使文学的审美功能有了充分展开的可能。在逻辑运演的操作程序上,社会北背景、作家生平、作品分析的三段式批评方法已受到各种批评方法的冲击。语言、语义、符号、结构、功能、意义以及本文、读者等新的批评范畴和批评对象造成了旧范式的断裂与失范,政治一社会批评范式面对新的文学现实束手无策,必然面临着转换与变革。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其决,由先前政治一社会批评的主导范式指导下产生的大量创作和批评的经典范例都失却了模范效应。长期以来,这一范式的经典批评范例主要由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普列汉诺夫及卢那察尔斯基等人的批评构成。而由茅盾、郭沫若、周扬、何其芳、巴人以及后来“黑八论”的代表人物所做的阐释批评,都曾一度作为经典范例指导批评实践。由蔡仪的《文学概论》和以群的《文学的基本原理》等教科书所代表的文学理论体系则更为广泛地了一代文学批评者的思维动作。特别是建国后从对电影《武训传》的批评开始直到文化大革命对《海瑞罢官》的批判,构成了政治一社会批评范式的典范的阶级斗争的运动特征及“大批判”文体,并演示了本范式的价值标准和操作程序。随着观念的更新和视野的拓展,先前的经典范例面临着重新评价。例如,以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批判,以丁陈反党集团的批判,对小说《刘志丹》的批判都曾长其指导并决定着整个文艺理论的构建及批评程式的运作,甚至决定着批评的文体和语言风格。范式的危机动摇并摧垮了先前作为金科玉律的经典范例,使之失去了规范价值标准的“范本”和权威地位。同时,由政治一社会会批评首肯的经典作品,被誉为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它曾影响了《艳阳天》等一代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作品的创和及批评。随着党对“以阶级斗争作品的创作及批评。随着党对“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基本路线的纠正,它自然完全失去了其示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