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当代文艺学范式的转换学毕业论文(4)
2014-09-17 01:05
导读:第三,以政治的绝对权威统一起来的文学共同体在新的形势下迅速分化、解体。建国以来,工具论、从属论的政治一社会批评文学范式规定了以政治支配一
第三,以政治的绝对权威统一起来的文学共同体在新的形势下迅速分化、解体。建国以来,工具论、从属论的政治一社会批评文学范式规定了以政治支配一切精神生活和艺术活动的基本原则,以一统的权威的政治灌输方式形成了统一的也是唯一的文学共同体。解放后文世界的历次政治运动,就是为不断保持这一共同体的绝对统一各纯洁而进行的清理和批判。这种范式作为一种唯一性原则制约、决定、甚至强制全体理论与批评工作者的研究活动。当范式失范、经典范例失效后,不可避名胜地带来了我国文学界的分化与重建。延续军事共产主义时代遗风的大一统的文学共同体永久地解体了。当代文学进入了一个学术共同体自由选择重组新的时期。原文学共同发生了多极多元分化。一部分人固守原有的范式,他们一方面忽视社会转型的现实境况和范式的转换的文学实践。不研究文学现实中的具体,依然固守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教条,思维方式依旧,寻章摘句、演发微言大义的研究方法依旧,唯我独革的“马列主义”教师爷的姿态依旧,甚至大批判的文风和社论式的文体依旧。另一方面,他们为图重新解释或修补原范式的部分内涵,以扩大适用域,消弥日益增多的反常。另一部分人则随着社会现实的变革或迟或早地打破了范式的思想牢笼,不再迷信旧范式,而是勇于创新,更新观念,清醒地而对文学范式转换的历史潮流,创立和建设更符合当代文学实践的理论话语和预备范式。
第四,原范式指导下产生的文学史,作为从属论政治一社会批评对文学所有基本问题回答的集中成果受到质疑的挑战。于是“重写文学史”的问题历史地提到新时期文学面前,以打破原范式对文学现象定于一尊的独断论解释。我国五六十年代以来的各种文学史,是依照政治一社会批评范式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基本理论、核心范畴,以典型论真实观为代表的概念体系,以政治教化为唯一目的的功能观的先在政治框架撰写的,往往成为文学版的政治斗争史,阶级斗争史。社会背景、作家生平、作品分析的三段式逻辑操作程式成为不可更改的文学史还汇集了过去时代“斗争”和“评判”的成果,包括许多已为事实证明的错误结论。随着新的文学实践中理论原则、价值标准、核心范畴和概念体系的变化,从们对文学史的中心线索、时期划分、作家研究、作品评论、思潮流派分析均有了全新的理解和解释。文学史的撰述也有了全新的逻辑动作方式。先前文学史中被删略、忽视的思潮、流派,被打击、排斥、非难的作家作品近切需要得到重新评价,这一问题在我国现代文学史和当代文学史中尤其显得突出。即使在古典文学研究中,旧范式也产生了危机。人们普遍对将古代文学概括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消长史感到不满,热切呼唤着新的理论范式的出现。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人们只能在语言的传释中接受历史,而任何历史都是人们运用语言选择、理解和解释的结果,对任何历史的理解都不可避名胜地渗透着当下理解的时刻,因为历史具有一种模糊性和未定性。我们对文学史的理解亦如此。
与范式的危机状态伴生的新观念和亲方法论的大量输入是文学范式转换期发生的必然现象,它在当代世界批评史上屡见不鲜。英美新批评兴盛初期,德国接受美学崛起之时,都有过类似的翻译引进“热潮”。应该说,这是一种普遍的文化规律。但我国的新观念热与新方法论热又有独异之处。其一是它发生在长期闭关锁国及文化大革命的专制极权之后,久蓄了一种对新思想新观念的焦渴和猛烈的反向思维的弹力,因而显得特别热烈,特别新异,又特别壮阔。它造成了一种盲目崇拜的西化情结和矫枉过正的极端色彩。国门突开的强光突射一时间引起了判断力迷失,唯西是尚,唯新是尚。大轰大嗡,追逐时髦,又有着中国式的“运动”特征:非学术的躁动与浮夸。其二是这种翻译和引进将西方不同历史时期、历史语境的理论思潮作了共时性的平面输入的处理,对西方各不同国度不同语言的观念流派作了全方位的表层扫描,缺乏深层体察与总体观照。这就带来了“术语大爆炸”的空前局面,文学研究一夜间便患了失语症,导致了鼓噪一时的“读不懂”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