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文体论研究范式的转换学毕业论文(6)
2014-10-31 01:42
导读:既然在各种辨体形式中所辨之“体”仍然有“文章整体”之义,那么古代如此丰富的“辨体”理论究竟有什么独特意义呢?其主要意义应该在于,在“文体
既然在各种辨体形式中所辨之“体”仍然有“文章整体”之义,那么古代如此丰富的“辨体”理论究竟有什么独特意义呢?其主要意义应该在于,在“文体”范畴所表征的文章整体性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了各类文章整体的各种具体特征,反映了古人对文章整体特征的高度自觉。在文体论和辨体论产生之前,古人已经有了比较自觉的文章特征意识,并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文章分类理论。如《尚书》之文在名称上已经有典、谟、训、诰、誓、命等区别,《周礼·大祝》有辞、命、诰、会、祷、诔等“六辞”之说,《诗经》篇章在先秦时已被分为风、雅、颂三类等。这些论著不仅详列文章类别之名,且对各类文章的特征多有论析。时至汉魏六朝,随着辨体理论的发展,古人对文章特征的认识进入了一个空前自觉的阶段,此前有关文章分类和文章特征的论述也融入到了文体论之中被重新表述。如《尚书》中的典、谟、训、诰、誓、命等,在东晋托名孔安国著的《尚书序》中被称为“六体”,唐孔颖达《尚书正义》再加上贡、歌、征、范四体,合为“十体”;《毛诗大序》所分的风、雅、颂等在唐孔颖达的《毛诗正义》中被称之为“三体”。更重要的是,文章分类论发展到辨体论阶段后,文章类别和文章特征的辨析得到了极大发展:一方面其分类更加精细、完备,另一方面,当诗、赋、颂、铭、诔、书等被称为文体之一种后,人们对其特征的描述也越来越精炼。如曹丕《典论·论文》将奏议二体的特征概括为“雅”,将书论二体的特征概括为“理”,将铭诔二体的特征概括为“实”,而将诗赋二体的特征概括为“丽”;陆机《文赋》以“缘情而绮靡”为诗体的特征,以“体物而浏亮”为赋体的特征,以“披文以相质”为碑体的特征,以“缠绵而凄怆”为诔体的特征……等等。描述的精炼反映的是人们对文体特征认识的深化和对文体特征概括程度的提高。而刘勰《文心雕龙·体性》篇在传统的文类文体辨析的基础上,又从另一个角度概括出分别具有“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等特征的八种文体。这是一种以高度抽象、概括的文体特征为根据的文体分类形式,突破了此前约定俗成的文类文体的区分模式,使文体分类由习惯变为自觉,由因循变为创造,开创了一个重要的以文章的典型特征为标准的辨体传统。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也许正因为各种辨体论特别突出了各类文体不同方面的特征,以至于人们往往将这些辨体论中的文体与文体的某种特征当成了一回事,并误将这些“体”范畴理解为“风格”。但是,文体的各种具体特征的突出并没有消除文体本来即有的“文章整体”这一基本属性;只能说文体的“文章整体”这一基本属性在这些辨体论中并非处在有意识的显性层面,而是处在下意识或无意识的隐性层面。事实上,由于辨体论是古代文体论最为常见的表现形式,文体的“文章整体”这一基本属性很多时候都不是经由话语直接说明的,而是作为一个不言自明的事实存在着。我们可以这样辨证地说明文体的整体性和特征性的关系:文体的特征总是文章整体的特征,而文体所表示的文章整体总是有特征的文章整体。古人根据具体语境的需要,有时会更加强调文体的文章整体性,有时则着意突出文体作为文章整体所具有的某种特征。
根据文体的文章整体性和特征性的这层关系,我们可以进一步认为,古代文体论中的文体是指具有各种特征的文章整体。
三
那么,这些具有各种特征的文体是如何生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何可循?这就涉及到了古代文体论的论——体用论的。
体用论是中国古代很重要的一种思想方法论,也是中国古代文体论的基本方法论。体用论的内涵非常丰富,但有两个最基本的规定:其一是“体一用殊”,意为事物的本体始终如一,而事物本体的作用和表现形式则是千差万别、变动不居;其二是“体用不二”,意为事物的本体与作用、本质与表现是统一的,表现是本体的表现,而本体是表现着的本体。体用论辨证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与表现、抽象与具体、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差异性、相对性和统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