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九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民粹政治和后现代犬儒(6)

2015-07-10 01:05
导读:大众代言人知识分子礼赞大众消费文化及其所谓民主作用,协调了在上者和在下者这两种犬儒主义之间原本有所抵触的关系,使二者在接受现实秩序这一点

大众代言人知识分子礼赞大众消费文化及其所谓民主作用,协调了在上者和在下者这两种犬儒主义之间原本有所抵触的关系,使二者在接受现实秩序这一点上更趋一致。他们的民粹政治一面帮助在上者论证"中国式民主"的合理性,一面劝说在下者把大众文化中的消费自由和权利当作政治生活中的公民自由和权利来接受。正是由于这种协调作用,民粹政治观与坚持宪政法制、责任政治和公开、诚信公众领域的政治自由主义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对立。在这种情况下,它在九十年代知识分子场域中不以中性的"非自由主义"而以敌对的"反自由主义"为其政治自我表述也就不难理解了。


注释:

1. 九十年代有关民族主义争论的文章可参见李世涛主编的《知识分子立场:民族主义与转型期的命运》,长春:文艺出版社,2000。
2. 参见Ben Xu, "Chinese Populist Nationalism: Its Intellectual Politics and Moral Dilemma," Reprsentations 76 (Fall 2001): 120-43.
3. 萧功秦:《走向成熟:当代中国改革的回顾与展望》,《北京青年报》,1993年5月13日,第三版。
4. 萧功秦:《民族主义与中国转型时期的意识形态》,《战略与管理》,1994年第四期,第21-25页,第24页。
5. 萧功秦: 《为什么我反对激进民族主义》,《二十一世纪》, 1999年8月号,第134-37页。
6. 秦晖: 《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契合点在哪里》,《东方》,1996年第三期,第45-48页,第47页。
7, 8. 石中:《从"逆反种族主义"到"中国的民族主义"》,《明报月刊》,1996年9月号,第32-42页,第38页,第42页。
9, 10, 11, 12, 13. Xudong Zhang, "Nationalism, Mass Culture, and Intellectual Strategies in Post-Tiananmen China," Social Text, 16:2 (Summer 1998), 110, 110, 131, 129, 129.
14. Pierre-Andre Taquieff, "Political Science Confronts Populism: From a Conceptual Mirage to a Real Problem," Telos, no.103 (September 1995): 15-16.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15. Robert N. Bellah, "Populism and Individualism," in Harry C. Boyte and Frand Riessman, eds., New Populism (Philadelphia, P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1986), pp. 100-107.
16. 参见徐友渔:《自由主义与当代中国》,见李世涛主编:《知识分子立场:自由主义之争与中国思想界的分化》,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413-30页;秦晖:《与主义》(自序),长春出版社,1999年。
17. Jeffrey C. Goldfarb, The Cynical Society (Chicago, IL: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1), p. 80.
18. Peter Slooterdijk, Critique of Cynical Reason (London: Verso 1988), p. xxxii.}
19. Jeffrey C. Goldfarb, The Cynical Society (Chicago, IL: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1), p. 30.
20. Timothy Bewes, Cynicism and Postmodernism (London: Verso, 1997), p. 28.
21. 转引自 Elisabeth Young-Bruehl, Hannah Arendt: For Love of the World (New Haven, C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2), p. 338.
22. Xudong Zhang, "Nationalism, Mass Culture, and Intellectual Strategies in Post-Tiananmen China," p. 110.
23. Timothy Bewes, Cynicism and Postmodernism (London: Verso, 1997), p. 48.
24. 崔之元 :《发挥文革中的合理因素》,《亚洲周刊》,1996年3月26日,第47页; Liu Kang, "Popular Culture and the Culture of the Masses in Contemporary China," Boundary2 24: 3 (Fall 1997) 113-14. 对这类论调的批评,见卞悟:《淮桔为枳,出局者迷》,《二十一世纪》,1996年2月号,第5页。

上一篇: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学毕业论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