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九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民粹政治和后现代犬儒

2015-07-10 01:05
导读:文学论文论文,九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民粹政治和后现代犬儒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九十年代知识分子的一个重要领域就是在民族主义上的争论,它已
九十年代知识分子的一个重要领域就是在民族主义上的争论,它已经成为这一时期知识界分裂,甚至对立的缩影。〔注1〕争论的一些主要表现形式,如保守和激进,新左派和自由派的分歧,已经广为人知,但另一些表现形式则还尚未引起人们的充分注意,其中就包括我在这里要讨论的民粹政治和后犬儒主义。九十年代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在民族主义话语中所形成的民粹政治观和后现代犬儒主义,它之所以特别值得我们注意,是因为它充分地显示了民族主义问题争议的高度政治性,而民族主义争论正是因其高度的政治性而成为九十年代知识分子政治的重要体现。〔注2〕

一、 民族主义知识政治和三种知识分子角色

民族主义问题的政治性涉及三个方面:一,对中国现状的评估;二,具体学术争论的政治倾向;三,知识分子自我形象和政治角色的设定。讨论民族主义,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对当前中国主要形式的民族主义(尤其是大众民族主义和国家民族主义)的评估。它也会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对中国基本和政治状况的评估。这些评估的政治性是不言而喻的。例如,一些知识分子认为,中国现有的民族主义为民众自发表述集体情感和公众舆论提供了机会,为普通人参与正在形成的市民社会提供了可能;而另一些人则对此表示怀疑。他们一方面承认中国九十年代的爱国情绪不再是官方宣传所独霸的领域,但另一方面也强调,不同观念的民族主义在中国未必就能有真正自由的表达,而公民自由参与的公共空间则更远远尚未实现。
民族主义知识政治还涉及到许多学术问题的争论,如美学、、、电影、文化研究、文学以及外国文学和翻译。这些论争的政治意义需要仔细解读。民族关怀和民族主义的论题在九十年代的许多论争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到。例如国学研究、东亚现代性问题(如亚洲价值、新儒学)、人文精神的讨论、各种"后学"的、五四运动的反思和评价、文化保守主义和激进主义以及新左派和自由主义的冲突。这些论争既触及到政治问题,也旁及学术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诸如民主、公民权利、人权等政治问题往往被转换为另一些学术问题,比如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启蒙、中心/边缘文化关系、"东方主义"、后殖民话语、全球化问题等等。这些学术讨论和民族关怀的汇合表明,与国家、社会、群体有关的政治问题正在越来越受到知识分子的普遍关注,而知识分子也越来越超越专业的限制,进入公共领域的讨论。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在以上两个层面的知识政治之外,还有一个第三层面的知识分子政治问题,那就是知识分子的社会身份和角色政治。知识分子的政治意向往往取决于他将何种身份和角色确定为知识分子最具价值意义的社会行为。从本质上说,知识分子的自我形象总会带有某种政治性,因为政治体制和专业机制随时都在制约特定社会中知识分子身份的可能性。知识分子往往要面对来自政治体制和学术体制的双重压力。在中国,前一种压力表现为官方意识形态要求的"政治化",第二种压力表现为学界清流标准要求的"去政治化"。在这双重压力的作用下,某些身份(如国家政策谋士、不涉及政治的"纯学者"或无根游谈的"精神哲人")得到鼓励或容忍,而另一些身份(如批判、对抗或持异见立场的学人或公共知识分子)则遭压制或排斥。知识分子的身份和角色意识直接反映在知识分子对国家知识分子政策和知识活动环境的反应上(如意识形态控制、文化产品审查制度、思想行为监督等等)。对这些有关现状,无论是维护还是质疑,是接受还是反抗,都包含着相当明确的政治态度和立场。
知识分子身份和角色政治清楚地体现在九十年代不同的民族主义理论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三种身份分别是"谋士"、"代言人"和"自由思想者"。谋士的主要角色任务是为国家政权出谋划策。谋士型的知识分子把民族主义当作一种为国家政体提供合法性的策略,以此达到将"民族文化凝聚力"转化为政治团结的目的。萧功秦的民族主义理论便是这种谋士型知识思考的集中代表。萧功秦在九十年代提出的民族主义理论是他八十年代的"新权威主义"理论的延续。萧功秦认为,作为国家意识形态,新权威主义比公民民主政治更为有效。为了有效地确立国家政权合法性,当局者应当在权威主义的"革命意识形态"中增加"实用的世俗主义和没有假想外部敌人的民族主义"。〔注3〕萧功秦强调民族主义对于中国意识形态转型的必要性。一方面,"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的基本原则,作为中心象征符号的基本组成部分,对保持政治秩序的历史连续性,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另一方面,改革和虽然提高了现存体制的合法性,但也造成了意识形态的困惑。萧功秦认为,既坚持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又强调发展,使国家政权"面临着如何避免意识形态资源因缺乏必要的补充而空洞化和贫乏化的干扰,"因此有必要重新纳入儒……(文字缺落)经过新的意识形态包装的民族主义必须警惕来自民间的激进民族主义(如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后的民众对开放政策的反弹),以防止后者危及官方的现行政策的合法性。〔注5〕
上一篇: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学毕业论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