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鲁迅、周作人“五四”前后人生择取的歧异(5)
2015-07-12 01:15
导读:在他们二人经历的并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视线的形成轨迹。鲁迅很早就认识到现实的非正常,努力在接受现实中开掘自我,而周作人一直不愿相信他所
在他们二人经历的并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视线的形成轨迹。鲁迅很早就认识到现实的非正常,努力在接受现实中开掘自我,而周作人一直不愿相信他所面对的现实,尽力退守,内心形成闭锁的自我保护是很正常的。周作人幼时便被传为是“老和尚转世”,是“头世人”,成年之后也更多情况下以自诩的局外人看世界,自然也与鲁迅的视线相异了。当然,知识分子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染与外来思想的冲击。现代知识分子是怀着寻求真理的目的去接受外来文化思潮的,最初的接受也是多元的,周作人就曾坦言自己的头脑里是凌乱的“杂货铺”,鲁迅也大抵如此。“五四”退潮后使他们必须进行一番清理,作一次倾向性选择。而无论是尼采的超人、易卜生主义还是无政府主义、阶级论和共产主义,归纳起来不外乎承担社会责任的人道主义与强调“个人本位”的个性主义。鲁迅是前者的代表,因为经历使他更多地看到“压迫者”和“被压迫者”的对立;周作人选择了后者,因为他看到了所谓“人”的共同利益。于是当鲁迅为民众不知反抗的奴性痛心疾首时,周作人还可以悠闲地宣扬抽象的人的自由和解放,也正是这样的思想决定了他们“五四”后的道路。
现代知识分子是“中国最后一代传统知识分子”,这一代人既感受了传统文化的没落与腐朽,又最后一次直接领受着传统文化的魅力。 因而对任何外来文化的认同都离不了传统文化的底色,对于鲁迅和周作人这又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但就其人生道路选择作用最大的还是儒家思想。儒家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入世思想,鲁迅“绝望的抗战”的支柱恰恰在这里。周作人的人生选择体现了一种“入世而不可得”之后的退守,他的“独善”、退隐、“无可无不可”的心境最终使他逃不脱几千年中国封建文人的宿命。历史已尘埃落定,是非功过,悲剧喜剧由于有了距离而愈显分明。鲁迅和周作人顺着“五四”后选定的路走下去,一个曾经走上神坛,一个一度陷入泥滩。在他们身上显示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全部的丰富性与深刻性,复杂性和曲折性。他们的经历,对同样需要在自我和社会中寻找一个平衡支点的当代知识分子来说,或许有些有益的启示。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注释】
①雷启立.苦境故事——周作人传[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②周作人.知堂回想录[M]. 香港三育图书文具公司,1980. “我对于日本的平常生活方式,觉得有兴趣,这里好些原因,重要的大约有两个,其一是由于个人性格,其二可以说是思古之幽情吧。”
③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五四前鲁迅刻了一个方石章,曰‘堂’,又给自己选了一个号‘俟堂’,笔划虽不同,意思一个,就是‘待死堂’”。
④鲁迅.一九二○年五月四日至宋崇义[A]. 鲁迅书信选[Z].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
⑤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倘若这直面等同于承认失败,承认人生没有意义,承认自己是个悲剧人物,必然要沉入绝望的深渊,鲁迅先生恰恰遇到了这样的人生。”
⑥胡适.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A].转引自钱理群.周作人传[M].234.
⑦周作人.人的悲哀[A].过去的生命[M].上海书店,1983.
⑧(美)林毓生.关于知识分子鲁迅的思考[A]. 当代世界鲁迅[C].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
⑨鲁迅.两地书(一九二五年六月一日致许广平)[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⑩汪旺.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M].河北出版社,2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