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大文学教育”的提出及其内涵(3)
2013-06-02 01:01
导读:2000年颁布的初高中语文教学新大纲,体现了语文教育研究的新理论和新成果,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色,与以往语文教学大纲相比,有了质的飞跃。其中
2000年颁布的初高中语文教学新大纲,体现了语文教育研究的新理论和新成果,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色,与以往语文教学大纲相比,有了质的飞跃。其中在文学教育方面的表现主要有:1、提出了“积累、感悟和熏陶”的新思想、新观念。这是初高中语文教学新大纲的核心概念,虽然不是专为文学鉴赏提出的,但很适用于文学教育。2、重视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及审美能力的培养,这主要也是由文学教育及文学鉴赏活动中产生。3、将诵读引入了文学鉴赏,初中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意在引导学生热爱古典文学、古代文化,同时,背诵古诗文,也是“积累”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教材编写的理念及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比重也可看出,文学教育日益受到重视。以新一轮的教材为例,新一轮教材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选文具有比较强的人文性和审美性。如选入了卡夫卡的《变形记》、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选文的数量也由原来高中三年200篇增加到600篇,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约占到了课文总数的60%左右,使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研读和欣赏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编排穿插在教材中的有关文学史、文学体裁、文学欣赏的一些常识,对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审美水平也有很大的帮助。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新教材的文学作品占到了课文总数的60%左右,高二全部是文学作品,包括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古代文学作品以及外国文学作品,主要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欣赏能力;高三2/3的课文是文学作品,主要在高二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理解、评析文学作品的能力。同时编写了有关文学史、文学理论和文学欣赏常识的短文,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从1976—2000年的教学大纲及教材编写可以看出,文学教育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又逐渐受到重视,这一阶段的“文学教育”不仅在地位上得到了复苏,而且在内涵上有了质的推进,其标志就是明确地提出了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并且还提到了通过文学教育形成学生健全人格。但我们从大纲的表述中也可看出,这一阶段文学教育的内容范围却不如1955年大纲中表述得全面,将文学教育的体裁局限在了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四大体裁上,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1.1.4 新世纪:“大大文学教育”的酝酿及提出
从历年大纲及有关语文教材可以看出,建国几十年以来中小学语文科“文学教育”可说是一路风雨飘摇,时至今日,“文学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已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文学教育”的地位也日益得到加强,这对于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将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也应看到,现阶段文学教育目的、内容及其实施,基本上都是从纯文学作品出发,并通过纯文学作品的教学来实现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人所理解的“文学教育”,还是一种狭义上的文学教育。在文学教育的目的上,虽然从只注重文学知识的传授,发展到注重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同时还重视通过文学教育形成学生健全人格,但它忽视了“文学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的言语能力提高的重要功能;在文学教育的内容上,一般认为它的内容基本上都来自于散文、诗歌、小说、戏剧四大文学体裁,教材课文的编选也大都依据于此,忽视了大量的富有文学性的实用文章和文化作品。而教学也主要集中于纯文学作品的“阅读”部分,在听、说、写中忽视了或根本没有“文学教育”的存在;在文学教育的实施上,忽视了一般性文章教学的文学化。而我们语文课本中的选文大多是文质兼优的各类作品,选入的非文学作品也是写得文采飞扬。再加上中国人历来讲究含蓄,文章的创作上讲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所以,选入课本的一般性文章或文化作品也就具有了浓厚的文学色彩。但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并未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因素,使得一般性文章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鉴于以上原因,我们提出 “大文学教育”的观念,希望以此来涵盖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以追求整个语文教学过程的审美化、文学化,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实际上,我们的“大文学教育”观并不是凭空提出的,早在二十世纪40年代,余冠英先生就曾指出:“文艺作品中包含记叙、抒情、描写各体。说明和议论有时也能容纳在其中……注重了文艺,并非就是放弃了应用。”[5]李广田先生也认为:“……文艺之于中学生,对于其心理、其精神、其向前向上的发扬上,也同样是一种营养┅┅一言以蔽之,文艺不但可以使学生欣赏,而且可以造成其高贵的人格……”“‘文艺性教材’与‘文学作品’并非同义语,那教材也许并当不起‘文学作品’之名,但只要是‘文艺性’的就好,只要不是说大道理的,教训人的,不是斤斤以‘实用’为目的的,而是得体的描写或记叙,只要写得美,写得有趣就可以。”[6]从余冠英和李广田先生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们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就论述的观点,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大文学教育”观是相通的。
1.2“大文学教育”的内涵
1.2.1 “大文学教育”与“文学教育”
我们提倡的“大文学教育”观,与以往我们所说的“文学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在教学目的上,现在我们一般认为的文学教育的主要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新大纲在这方面的提法有所进步,不仅提到了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也提到了通过文学教育发展学生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而我们今天所提的“大文学教育”,它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更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但包括个性和情感态度的健康发展,而且包括综合的言语能力的提高。在教学内容上,一般认为的文学教育的内容基本上都来自于散文、诗歌、小说、戏剧四大文学体裁,教材课文的编选也大都依据于此。而我们所提倡的“大文学教育”的内容,不仅只是指狭义的四大文学体裁,而是包含了富有文学性的实用文章和文化作品。正如刘国正所指出的,语文教学要搞“广义的文学”,不要搞“狭义的文学”,即宽泛地理解文学的概念,除了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类的狭义文学外,“艺术性很强的论文、书信,甚至一些写得很漂亮的墓志、布告等应用文也算在文学的范围之内。” 〔7〕这就是说,富有文学性和文采的文体都不可忽略。这样一来,文学教育便包涵了更丰富的内容和更阔大的意义。也只有这样重视不同文体的文采和文学性色彩,才能使学生学得有意味、有兴趣,语文教学也才能生动活泼,富有生气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