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大文学教育”的提出及其内涵(6)
2013-06-02 01:01
导读:4.突出作品中文学语言的教育,提升学生语感能力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之一,是使学生获得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而我们所提倡的大文学教育,正是希望
4.突出作品中文学语言的教育,提升学生语感能力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之一,是使学生获得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而我们所提倡的“大文学教育”,正是希望通过一切文体中文学化语言的教学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结构主义语言学者认为,语言有两种表述功能,一是指称功能,二是表现功能。一般来说,普通日常用语侧重运用语言的指称功能,即我们所说的字词的字典意义,而语言的表现功能主要体现在文学语言中。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里的花、鸟已不是现实中的花、鸟了,在作者情感的浸染下,它们负载了比现实更多的意义。这些文学语言,表现了作家一种独特的思维模式和对事物的一种独特的感受与评价。引导学生学习、揣摩作品中的这些语言,对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感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①引导学生体悟文学语言独特的审美价值。文学语言是生活语言再加工的艺术产品,它富有形象性,蕴涵着独特的审美价值。文学语言不仅能客观地描述自然、社会现象和人们思想活动,而且能够通过艺术地展现“人物形象”反映作者的观念情感并深刻揭示生活的内涵。因此,文学语言更能使人们头脑中形象思维活动与理性思维活动产生碰撞、交迭,较之一般的交际语言更能激活读者“多元化”的思维功能。另外,由于文学语言是艺术的再加工,是反映现实的“艺术化的信息符号”,因此,它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与常态事理逻辑不尽吻合的现象。在文学语言教学中让学生经过阅读实践,认识、理解、破译这种现象,能培养学生理解非逻辑语言合理性及其艺术魅力的能力,养成他们从艺术角度审视语言的习惯。
②引导学生揣摩文学语言中词语的“临时意义”。文学语言中词语在使用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临时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中词语的艺术特点和可涵咏价值,也正是由所谓“临时意义”来体现的。因此,学生仅仅掌握积累一定数量词语的义项(从字典、词典中可以检索到的基本意义、引申意义、比喻意义),谙熟词语在“静态环境”中的义项还远不能满足阅读的需要。比如魏巍《我的老师》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狡猾”在词典中的意义是“诡计多端,不可信任”,而在这里显然不是这个意思,却是“机智而调皮”的意思。教师在文学语言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结合语境揣摩、确定词语临时意义的能力,这样能增强他们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提升语感。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③引导学生领悟文学语言的隐含信息。文学语言中的隐含信息非常丰富,它是人类表意行为的特定方式。这类语言常常使读者在初读似懂文意之后,又生疑问,感到了作者“言此”是为“言彼”,正是通过这种反常化的途径向读者心智发出吁请,激励读者创造性想象活动的进行,从而发现作者创造的非现实的、然而又不乏真实性的世界的本质特征。因此,这类语言具有推动读者深入阅读的功能,能培养学生捕捉作品文外之意的能力。
文学语言其特殊的语言形式极易激发学生多元化的思考,对发展和健全学生的思维机能独具优势。因此,如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重视这种文学语言的教育,对于培养学生思维敏度、广度、深度,形成其良好的语感将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