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大文学教育”的提出及其内涵(4)
2013-06-02 01:01
导读:所以,我们所提倡的大文学教育较之以往的文学教育,概括来说,主要是将文学教育的内容由单纯的文学作品向富有文学性的文化作品及文章扩展,并且让
所以,我们所提倡的“大文学教育”较之以往的“文学教育”,概括来说,主要是将文学教育的内容由单纯的文学作品向富有文学性的文化作品及文章扩展,并且让文学教育承担起言语教学的任务。希望以此来追求整个语文教学过程的审美化和文学化,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扭转目前语文教学效率低,教学质量差的状况。
1.2.2 “大文学教育”的目的观
在前一节中,我们知道了“大文学教育”观不仅仅是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及文学知识的教学,也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但包括个性和情感态度的健康发展,而且包括综合的言语能力的提高。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朱自清先生在他的《论中国文学选本与专籍》中写到:“中学生念国文的目的,不外乎获得文学的常识,培养鉴赏能力,练习表现的技术。”如果说关于
文艺学的种种知识都是必要的话,那么它的归宿应该是鉴赏和批评,因为,学习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而对于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特别是对于中学生来说,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何谓鉴赏能力呢?它指的是在学生具备了相关文艺理论知识后逐步培养起来的一种深层阅读能力,它意味着在感知、理解基础之上的领悟、体味和鉴别,是作品被读者接触、接受时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是由鉴赏客体(作品)和鉴赏主体(读者)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而造成的。它既体现为感情方面的体验,又体现为理智方面的一种思索,是在较深刻的感受、领悟、品味的基础上,理性因素相对突出的一种高层次的文学审美能力。也就是说,学生不仅要从作品感受到美,而且应对这种美作出赏析和评说,看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美的,以及美在哪里等等。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鉴赏总是建立在阅读者心理快感基础上,对于学生来说,它总是以他们自己对作品中各要素的感受为基础的。比如在叙事性作品中,鉴定点可能定位在对人物形象的感悟和把握上。学生从了解、分析作品的情节、人物的活动,以及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等入手,来感受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过程,体会有关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或其思想艺术价值;在抒情性诗文中,鉴赏点可能主要表现在对所描绘的意境的感受、体悟上。(所谓意境,是指诗人在诗歌中将其抒发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成一体而达成的一种艺术境界,用晚唐诗论家司空图的话来说就是“思与境偕”)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是多姿多样的,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也是丰富复杂的,因此,便构成了多种多样有待我们鉴赏的意境。另外,我们还可从作品的结构、体裁、语言、表现技巧等方面去鉴赏、领悟作者独特的艺术匠心。
文学鉴赏能力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应具备的几种能力之一,语文课中进行这方面能力培养的材料也是非常丰富的。但学生囿于心理机制和社会经验的限制,阅读时往往集注于形象化的内容,满足于形象思维活动给予心理的愉悦。这常常成为自为阅读的终点;但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这只是“起点”,而深入进行文学教育,发展学生理性思维能力才是“终点”——阶段性的终点。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载体看到作品的潜在信息,体悟作品所传达出的内涵,对作品的主题、结构、语言、风格、技巧等进行品味、辨析,在形象思维和理性思维共建的世界中,领会文学的妙处、魅力。从而在不断的阅读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科教范文网 lw.AsEac.com编辑整理) 人既有自然性的一面,也有社会性的一面。语文教育,既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认识生活、认识人生。而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从某些方面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是社会人生的浓缩,同时能形象地告诉人们应该怎样认识生活、怎样面对生活、怎样创造生活。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曾提出过“文学即人学”的命题,极富远见地认识到文学与人的生存状态之间的密切关系。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作品,如《红岩》让学生感受到革命者的光辉形象;《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多少青少年热血沸腾;《复活》、《高老头》等使人对资本主义世界及金钱的罪恶深恶痛绝;《红楼梦》让人“品尝”到人生百态,世间荣辱……在阅读这些文学作品时,要引导学生从作品中认识和了解世界,在感知、理解、领悟的过程中产生心灵的默契和思想的启迪。此外,通过文学教育来健全、完善学生健康人格,也是“大文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我国蔡元培先生曾说:“艺术能养成人有一种美的精神,纯洁的人格。”[8]如读苏东坡的诗词,你会向往他那种自由豁达和乐观的天性,学习他无论富贵贫贱都始终保持超脱的人生姿态和风范;读鲁迅的文章,你会敬仰他刚正不阿、立场鲜明的品格,学习他对事业、对生活的真诚投入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读冰心的散文,你会被她那博大的爱心所深深感动……总之,文学能使人感情世界更为丰富多彩,心理结构更趋完善。我们应引导学生,通过文学阅读,为自己建立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更好地调节自我的心理,促使学生个体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完善。
3. 开发学生的语言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而我们提倡的“大文学教育”较之以往的“文学教育”,其中一个最大的特点便是突出了文学教育的言语教学功能。
学生的语言学习,重要的不在于学了多少语言学的名词和术语,更重要的是学习语言的运用,学习遣词造句,学习成功的语法修辞范例以及准确、规范、简明、连贯、得体的表达方式。而文学语言是艺术的语言,优秀文学作品的语言,往往是经过锤炼的艺术语言,是运用语言的典范,是学生学习语言基本的、最好的材料。因此,文学语言能使学生从中吸收营养,是帮助他们学习语言的最好途径。诗歌语言、散文语言、小说语言、戏剧语言风格各有不同,各有不同的作家和作品,语言艺术也各不相同,如《诗经》、《楚辞》、先秦文、唐诗、宋词、元明清戏曲、古代白话小说;现当代鲁迅、郭沫若、朱自清、巴金、老舍、曹禺等文学巨匠的优秀作品等,在语言运用方面,或优美婉丽,或放纵肆虐,或雍容典雅,或清新自然……无一不可作为学习的楷模。学习这些作品,揣摩其语言运用的妙处,有利于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提高。另外,许多优秀的
记叙文、
说明文、
议论文的语言和文学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相通的,许多精彩的应用性文章和文化作品也是用文学语言写的。如古代的《陈情表》、《答司马谏议书》等;现代鲁迅的书信、郭沫若的一些序等。学生多读多看这样一些文学语言,对于他们模仿、借鉴优美的文学语言,提高表达能力,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