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商业化的影响(2)
2013-06-09 01:07
导读:婚姻不求门户,直求资财,不仅在官僚士大夫阶层中比较突出,而且在皇族宗室女选婿时表现得也同样明显。 宋代宗室女下嫁,对于对方的门第、身份,
婚姻不求门户,直求资财,不仅在官僚士大夫阶层中比较突出,而且在皇族宗室女选婿时表现得也同样明显。
宋代宗室女下嫁,对于对方的门第、身份,朝廷是有较严格的规定的。仁宗于天圣八年(1030)曾下诏曰:“禁以财冒士族娶宗室女者”[18],规定“宗室嫁女择士族之有行义者,敢以财冒为婚,御史台街司察举之”[19],英宗时进一步规定,“壻家有二世食禄,即许娶宗室女”[20]。但实际上宗室婚嫁并没有严格遵守朝廷的规定,反而是以富为准,甚至是只要有资财,全然不顾其身份,甘愿与杂类通婚,宗室赵宗惠“有女嫁徐州进纳人石有隣之子,其母倡也”[21],石家就是属于当时社会地位低下、身份卑贱的杂类,但由于资财雄厚,居然能娶到宗室女为媳,这是对传统门第观念的挑战,同时也说明商品经济关系的发达使人们的婚姻观发生了质的变化,人们已经认识到,所谓门第、身份、等级均是虚的东西,不能带来生活上的享受,只有金钱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能让他们过上富裕奢侈的生活。
对于有钱的商人来说,他们与官僚士大夫、宗室结为姻亲是有利可图的,其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人已摆脱了“贱人”的卑微地位,成为“四民”之一,但他们所拥有的更多的只是经济地位的提高,与为官者相比,其
政治地位仍然很低,与经济地位不相符合,因此社会上仍存在轻视商人的偏见,而与官僚士大夫、宗室联姻,就是商人们彻底摆脱卑贱地位的快捷途径。同时,由于宋政府在封建传统的影响下,实行了一些有悖于商品经济发展的措施,如商税过重、禁榷制度等等,损害了商人的既得利益,致使他们只得寻求与有权势者联合,以便获取免税权或偷税、漏税,或得到一些专卖商品的特许权,而联合的最好方式就是联姻,所以有钱的商人也很愿意与官僚、士人、宗室结亲,希望通过这种婚姻关系,借助为官者的力量,保护他们的物质利益并进一步获取高额利润。前述“榜下捉婿”的特殊现象就是这一社会背景之下的产物。而很多商人也因此得以进入政府统治阶层,苏州商人朱冲“弟妷数人皆结姻于帝族,因缘得至显官者甚众”[22],同样是商人的王永年,“娶宗室女,得右班殿直,监汝州税”[23]。可见,在宋代商品经济繁荣的大背景下,一方面是官僚士大夫、宗室直求资财,一方面是富商寻求权势的保护,这样就使当时的婚姻观发生重大变化,以至司马光也发出了“今世俗之贪鄙者,将娶妇,先问资装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24]的感叹。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如果说官僚士大夫、宗室与商人联姻更多地是表现为一种互惠互利关系的话,那么在普通平民百姓中的婚姻论财就更能说明宋代婚姻观的变化。“巴人娶妇,必责财于女氏,贫人至有老不得嫁者”[25],而两广地区的很多人家为了贪图钱财,不惜将女儿嫁与和尚,“广南风俗,市井坐估,多僧人为之,率皆致富。……妇人多嫁于僧”[26],这都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导致的新的社会现象。
虽然婚姻论财风气的盛行,给宋代社会造成了一系列严重后果,如筹措聘财嫁奁的压力、由于家贫而导致的婚姻失时等等,但毕竟,在商品经济影响之下出现的这种婚姻观的转变,突破了传统等级制度的约束,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第二,奢侈、享乐意识的盛行。
商品经济的发展使财富日益集中在个人手中,提高了人们的平均消费水平,从而使奢侈、享乐的观念逐渐为人们所接受,他们热切地追求财富,讲排场、求浮华,其主要表现就是人们对财富的占有欲的增强以及凭借金钱大肆挥霍,“都人士女,燕安太平,忘衣食艰难之患,习尚奢侈,重伤民力”[27],这种侈糜之风首先在贵族官僚、豪门富户中开始盛行,他们“第宅园圃,服食器用,往往穷天下之珍怪,极一时之鲜明。惟意所欲,无复分限。以豪华相尚,以俭陋相訾。厌常而好新,月异而岁殊”[28],然后逐渐流行于整个社会,以至于处于社会较下层的农民“其服食器用比于数十年之前,皆华靡而不实矣”[29]。
例如在建筑方面,宋政府曾下诏规定不同等级的人所居房屋的等级,“六品以上宅舍,许作鸟头门。父祖舍宅有者,子孙许仍之。凡民庶家不得施重栱、藻井及五色文采为饰仍不得四铺飞檐。庶人舍屋,许五架,门一间两厦而已”[30],但经济的发展刺激了人们的攀比心理,僭越行为不断发生,仁宗针对这种情况不得不再次下诏曰:“屋室非邸店楼阁临街市之处,毋得为四铺作闹 八;非品官毋得起门屋;非宫室寺观毋得彩绘栋宇,及朱黝漆梁柱、窗牖,雕镂柱础”[31],但这一诏令也形同虚设,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积累,人们追求奢靡生活的心理与日俱增,城市中的豪富巨商们往往突破政府的限制,争相修筑豪华宅第,出现彩绘栋宇、竞相比阔的现象,“居室服用,以壮丽相夸,珠玑金玉,以奇巧相胜”[32]。而且,宋代的富户和官僚阶层在建筑宅第时,还十分注重地点的选择,再加上雕梁画栋、池鱼园林,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宋代建筑特点,这种变化正是与社会上流行的华靡奢侈之风相适应的。
大学排名
奢侈、享乐意识在南方地区似乎表现得更加突出。首先看看两浙路的情况。两浙风气之奢十分突出,“俗奢靡而无积聚,厚于滋味”[33],也就是说,这里的人崇尚奢侈的生活,将钱财均用于享乐而没有积蓄,苏轼的诗更加揭示了这一点,“三吴风俗,自古浮薄,而钱塘为甚。虽居室华好,被服粲然,而家无宿舂之储者,盖十室而九”[34],只顾眼前的享乐,不顾未来的生活,其奢侈、享乐的心理可见一斑。我们再具体看一下他们在房屋装饰、饮食、玩乐等方面的表现。
两浙人对房屋装饰十分讲究,以杭州为例,熙宁八年,淮浙地区大旱,有的地方粮食颗粒无收,饥荒接踵而至,甚至出现饿死人的现象,但“杭人素轻夸,好美洁,家有百金必以大半饰门窗、具竹器。荒歉既甚,鬻之不能售,多斧之为薪,列卖于市,往往是金漆薪”[35],在灾荒年景,仍以家产的大半装修房屋,其追求奢华的心理是如此强烈,可见,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金钱的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反映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奢侈、享乐观的盛行。对于饮食的要求也同样如此,“南方精饮食,菌笋鄙羔羊。饭以玉粒粳,调之甘露浆。一馔费千金,百品罗成行”[36],虽然诗句有些夸张,却也反映出当时人们对饮食的注重,而人们对口腹之欲的追求,正是享乐意识发展的表现之一。再看玩乐,这似乎是杭州人特别喜爱而又频繁的活动,它更为集中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享乐意识。“杭人喜遨……今为帝都,则其盖务侈糜相夸,佚乐自肆也”[37],“临安风俗,四时奢侈,赏玩殆无虚日”[38],由于两浙地区在宋代商品经济十分发达,商业文化兴盛,因此在他们看来,游玩活动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富人观赏游乐,奢侈享受,似乎还合乎情理,但贫穷之人也同样不在乎花费,不在乎有无相应的经济能力,一味游山玩水,甚至借钱欠债也不足惜,如在每年祠山神诞辰日,“至如贫者亦解质借兑,带妻挟子,竞日嬉遊,不醉不归”[39],这种及时行乐的现象就更加反映出当时人们追求奢侈、舒适生活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