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商业化的影响(3)
2013-06-09 01:07
导读:此外,西南地区成都府路的情况也是一样。好 音乐 ,少愁苦,尚奢靡[40],享乐意识十分盛行,与两浙路相比,这里的人们更注重游玩之乐,蜀俗奢侈,好
此外,西南地区成都府路的情况也是一样。“好
音乐,少愁苦,尚奢靡”[40],享乐意识十分盛行,与两浙路相比,这里的人们更注重游玩之乐,“蜀俗奢侈,好游荡,民无赢余,悉市酒肉为声妓乐”[41],民间一般说来也没有什么积蓄。
相比较来说,北方地区享乐意识的发展不如南方普遍,主要原因在于南方地区个人之间的商品交换比北方发达,相对说来,南方人受商品交换关系的影响当然就较大,而北方的商品交换更多的是由官方组织的商业贸易,这就制约了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北方城市商业的繁荣还是很突出的,同样也引起人们思想意识的变化。如在一些都市里,人们的求富心理也日益强烈,不论家境好坏,均十分讲排场,“以至贫下人家就店呼酒,亦用银器供送”[42],这种现象很显然是商品经济影响之下的产物。同时,由于众多服务性商业店铺多临街设肆,直接向消费者供应,满足了人们的日常需求,丰富了饮食商品,也使人们在饮食上更加追求豪奢,“如州东仁和店,新门理会仙楼正店,常有百十分厅馆,动使各色足备,不尚少阙一件,大抵都人风俗奢侈,度量稍宽。凡酒店中不问何人,止两人对坐饮酒亦须用注碗一付,盘盏两付,果菜楪各五片,水菜碗三、五只,即银近百两矣。虽一人独饮,盌遂亦用银盂之类……”[43]。显然,当社会财富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享乐意识就会自然泛起。宋代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有能力生产出大量的产品,从而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激起了人们对金钱、财富的热爱,而在思想观念方面,就表现为不顾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爱慕虚荣,追求奢华的生活,以逞一时之快,所谓“农工商贩之家,朝得百金,暮必尽用,博奕饮酒,以快一时”[44]。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生活物资的流通和丰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刺激了消费因素的增长,在生活相对富庶的前提下,奢侈、享乐意识自然兴起,并带有很大的普遍性和社会性,而这种享乐意识的日趋浓烈,享乐欲求的日益增强,又推动了消费意识的增长,进而更加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社会习俗的嬗变
社会习俗是人们生活习惯的一种反映,与经济文化的特殊社会背景有关,所谓“世易则事变,事变则时移,时移则俗易”[45],随着世事变迁,社会习俗也必然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宋代社会习俗的主要特征就是商业气息逐渐浓厚,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日益密切。
第一,节日习俗
节日习俗是社会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颇能反映时代特色。唐朝中叶以后,由于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节日习俗也变得多姿多彩,尤其是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科学技术的进步,给节日注入了新的内容,带来了更具有商业性甚至奢靡的风气,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生活的一种新的追求。因此,很多岁时节气如元旦、立春、上元、寒食、中元、重阳、腊八、岁除等的庆祝活动中,除了传统的内容以外,随着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从前农业性质的内涵逐渐向与城市生活和商业活动相关的方向发展,节日的庆典活跃了物品的生产和交换,促进了城市消费与文化娱乐活动的繁荣,许多地方的节日活动甚至直接就是商业或文化的盛会。
如每年正月十五是上元节,又称元夕节或元宵节,京城张灯五天,其他各地三天,城门驰禁,通宵开放。节日期间,由于经济的发展,从大城市到中小城镇,大多具备雄厚的财力张灯庆贺,使人赏心悦目。商业性的文娱演出更是让人目不暇接,“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46],很多技艺、歌舞都在上元节时演出,因为这时观众最多,最易将绝妙的技艺加以传扬,也最易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有一夕而至富者”[47],在《东京梦华录》、《梦粱录》和《武林旧事》等文献资料中,有很多关于上元节期间各种娱乐活动的记载,可谓杂耍技艺,各显其能,尤其是带有商业性质的“市井舞队”十分引人注目,如“乘肩小女,鼓吹舞绾者……三桥等处客邸最盛,舞者往来最多”[48],同时“街坊买卖之人”也乘机大做生意,向人们兜售各种风味独具的食品。如苏州“上元影灯巧丽,它郡莫及。有万眼罗及琉璃球者,尤妙天下。以糖团、春茧为节食”[49],“节食”即为过节之时在市场上购得的食品,显然,上元期间在苏州不仅有很多游乐活动,而且节日市场也很发达。扬州昆山县,“灯影月色,照耀里陌,舞歌箫鼓,连夕不绝”[50],也十分热闹非凡。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宋朝其他的节日也大抵如此。在商品经济的影响下,节日的庆祝已基本脱离了从前农业的气息,人们载歌载舞,反映了城市世俗文化的发展,与此同时,城市的商业活动也异常繁荣,不仅有商业性的歌舞演出,而且商品买卖也很兴盛,商贩们乘机大赚其钱,成为节日庆祝的一种独特点缀。
第二,丧葬礼仪的变化
丧葬礼仪是社会习俗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社会状况和文明程度。宋代的丧葬礼仪,在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一方面,传统的阴阳禁忌、等级丧葬的观念依然规范着社会各个阶层的丧葬行事,风水、占卜、相术等还很兴盛,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着影响,从而形成厚葬的习俗;另一方面,由于宋代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这些富而不贵的人们在丧葬方面往往突破政府的限制,使丧葬礼仪又增添了新的内容。
宋代人们在传统儒家“事亡如事存”丧葬观念的影响下,十分重视丧葬礼仪,形成厚葬的习俗,“死者人之终也,不可以不厚也,于是为之衣衾棺椁,衰麻哭踊,以奉死丧”[51],甚至将丧葬的厚薄与是否孝道联系起来,所以宋人普遍重视丧葬活动,其突出表现就是僧侣、道士直接参与到民间的丧葬活动中,做道场超度亡灵,使丧葬费用大增。“俗重凶事,其奉浮图,会宾客,以尽力丰侈为孝,否则深自愧恨,为乡里羞……来者无极限,往往至数百千人。至有亲亡,秘不举哭,必破产办具,而后敢发丧者。有力者乘其急时,贱买其田宅,而贫者立券举责(债?),终身困不能偿”[52],不厚葬就于心不安,不惜借债也要让丧事办得隆重、风光。作为宋朝政府,和其他历代统治者一样,也将丧葬当作维护封建等级、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因此,为了整饬礼仪,规范风俗,宋王朝曾多次颁布新的丧葬礼仪制度,用以规定不同贵贱等级的人在死后所能使用的不同的礼仪,保证官员享有优于庶人的特权,甚至富人也不能冒用贵人之礼,“诸丧葬不能备礼者,贵得同贱,贱虽富不得同贵”[53]。但是,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富商大贾财力雄厚,他们的所作所为使政府的丧葬等级制度几乎成为一纸空文。为了对逝去的长辈表达孝道,这些商人们往往违礼逾制,花费大量金钱做道场、制棺椁、垒坟墓、立墓碑,以至于宋代的士人们也对此大发感慨,“古者冠昏丧祭,车服器用,等差分别,莫敢踰僭,故财用易给而民有恒心。今礼制未修,奢靡相尚,卿大夫之家莫能中礼,而商贩之类或踰王公。礼制不足以检饬人情,名数不足以旌别贵贱,既无定分,则奸诈攮夺,人人求厌其欲而后已,岂有止息者哉,此争乱之道也”[54]。宋代贵贱有别的丧葬制度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已遭到严重破坏,且引起了封建士大夫的忧虑,但他们对商贩之家逾礼而葬的现象除了表示愤慨以外,也无可奈何,显然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甚至改变了千年以来人们已经习惯遵循的丧葬礼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