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商业化的影响(4)
2013-06-09 01:07
导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使宋人的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尤其是对人们的社会意识和社会习俗产生巨大的影响,其在丧葬礼仪方面的表现打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使宋人的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尤其是对人们的社会意识和社会习俗产生巨大的影响,其在丧葬礼仪方面的表现打击了传统的等级制度,标志着社会的进步。
(三)生活方式的变化
生活方式指的是“不同的个人、群体或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和价值观念制导下所形成的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的体系”[55],它所涵盖的范围非常丰富和复杂,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从城市生活方式与农村生活方式的变化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 城市生活方式的变化
城市是最先感受商品经济影响的地方,因此城市居民生活方式也最先发生变化。他们在商品经济繁荣的影响下,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均与以前大不一样。
首先看看城市居民的
服装。衣冠服饰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思想意识的反映,很能代表一个时期的时代特色。北宋建国之初,为了维护上下等级之间的尊卑关系,制定了一套严格的服饰等级制度,规定不同等级、不同职业的人有不同的着装要求,如政府官员“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56],“县镇场务诸色公人,并庶人、商贾,伎术不系官伶人,只许服皂白衣、铁角带,不得服紫”[57]。但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和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尤其是商人财富的急剧膨胀,服饰等级制度受到破坏,越礼逾制现象普遍产生。“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金珠,尚多僭侈,未合古制”[58],以至于上自百官贵族,下至士人庶民,服饰的穿戴几乎没有绝对严格的区别,“衣冠之制,上下混一”[59]。而且,随着个人财富的积聚,还出现了以金银装饰衣物的风气,“京师士庶,迩来渐事奢侈,衣服器玩多鎔金为饰,虽累加条约,终未禁止”[60]。宋室南迁以后,服饰的这种变化更加明显。“至渡江方著紫衫,号为穿衫,尽巾,公卿皁隶下至闾阎贱夫皆一律矣”[61],再看时人梁克家的记载,昔日“自士缙而下,士人、富民、胥吏、商贾、皂隶衣服递有等级,不敢略相陵躐。士人冠带或褐笼衫,富民、胥吏皂衫,农贩下户白布襕衫,妇人非命妇不敢用霞帔,非大姓不敢用背子”[62],但“三十年来渐失等威,近岁尤甚,农贩细民至用道服、背子、紫衫者,其妇女至用背子、霞帔,……非旧俗也”[63],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人们的着装方式就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检视当时的社会情况,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当是最主要的原因,正是基于城市市场的繁荣,人们积累了一定的金钱,再加经常与市场发生密切联系,从而渐渐改变了旧有的着装,使政府所制定的服饰制度基本形同虚设,虽有多次禁令亦无济于事。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其次,城市居民的饮食也出现变化。北宋中叶以后,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物质财富急剧增加,尤其是商品经济的繁荣,刺激着人们消费观的转变,从而使整个社会的生活水平,包括饮食在内都有了明显提高;再加农业的发展、农副产品的增多,为城市居民的饮食提供了丰富的原料,而
交通运输业的改善又为饮食的多样化提供了可能,因此宋代城市居民的饮食无论是品种还是风味都显得丰富多样。
饮食品种可谓多种多样。从主食来看,开封的“油饼店,即卖蒸饼、糖饼、装合、引盘之类,胡饼店即卖门油、菊花、宽焦、侧厚、油 、髓饼、新样、满麻”[64],两浙一带的粥有“七宝素粥、五味粥、栗米粥、糖豆粥、糖粥、糕粥、馓子粥”[65]等等。再看蔬菜,品种有芥、姜、葱、韭、蒜、芹、苜蓿、茭首、山药、苦薏、黄瓜、生菜、莴苣、茄、菌[66]等几十种之多,此外还有肉类、
水产品、调味品、茶、酒等,每一大类也是品种繁多,不胜枚举,若非宋代经济的发达,是不可能出现如此众多的饮食品种的。食品的制作方法也是丰富多样。当时人们已经开始按照色、香、味、形、名五者兼具的原则烹制食品,从《东京梦华录》、《梦粱录》、《都城纪胜》等宋代史料看,当时的烹饪技术已很高超,有煮、蒸、炒、煎、炸、卤、腊等数十种之多,大体已与现代相似,而且讲求精细、考究,只有当物质生活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们对饮食的要求才不会仅仅停留在裹腹的层面上,而是向色、香、味发展,宋代的情况正是这样。
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宋代饮食的商业化,在城市的任何一个角落,都有食店、酒楼、茶肆等饮食店,肩挑吆喝的小商贩更是随处可见。北宋都城开封,有高级一点的酒店谓之“正店”,也有为一般平民服务的“脚店”,“在京正店七十二户,此外不能遍数,其余皆谓之脚店”[67],大小酒店达到“不能遍数”的程度,可见其饮食业的繁盛。小商贩就更多了,“每日入宅舍宫院前,则有就门卖羊肉、头肚、腰子、白肠、鹑兔、鱼鰕、退毛鸡鸭、蛤蜊、螃蟹……之类”[68]。当然,开封为北宋都城,饮食业的繁荣自然居全国之首,但东京饮食业的发展必然对其他城市造成影响,从而形成颇具特色的宋代饮食市场。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再次,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也有很大改善。如前所述,由于奢侈、享乐意识的影响,人们的居室追求豪华、奢靡,财力雄厚的商人均逾礼建宅屋,这可看作是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宋代建筑业的兴盛。
最后,再看看城市居民的“行”。城市内部的交通工具一般是轿子和马,政府对乘轿人的身份也有严格的规定,属于封建等级制度的一部分,但由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些规定也和其他的等级规定一样,成为一纸空文,“如民庶之家不得乘轿,今京城内暖轿,非命官至富民、倡优、下贱,遂以为常”[69],以至于朝廷大臣李昉也不得不上奏曰:“今后富商大贾,乘马漆素鞍者勿禁”[70]。
总之,在商品经济的影响下,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追求奢侈、铺张,极尽享受之能事;同时,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个人财富的积累,逾礼僭越的现象随处可见,所有这些,都使宋代城市表现出与前代完全不同的特征。
第二,农村生活方式的变化
宋代社会仍然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农村人口占了绝大多数,其生产与生活的基本单位仍与前代一样,为小农家庭,但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交往的扩大,城市新的生活方式也辐射到了农村,使农民在日常生活方面出现了与宋以前完全不同的变化,其主要表现就是无论个人还是个体家庭的生活,都与市场发生着越来越密切的联系,这就使他们必须调整生活态度,适应新的商品经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