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将上图简化,我们可得到下面两个公式:
陌生化 自动化 陌生化
消除前在性 展现当下性 消除当下性(消除新的前在性)
可以看出,陌生化表现为一种螺旋上升的辩证发展过程。前在的符号经验已不再对我们的感觉产生影响,必须对之进行陌生处理,使其形象鲜明地呈现于我们面前。这种陌生的手法经常性地重复使用,久而久之,也逐渐成了一些干枯的符号,成为了一堆自动化的感觉经验,不能再引起我们的注意。我们在更高一级的层面上再一次对之进行陌生处理,使之成为能调动我们感知积极性的新鲜符号,使我们永远处于感知的不断变异中,从而获得持续的美感享受。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第三节 文学语言的“陌生化”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因而,诗学话语中的“陌生化”也更主要是表现为文学语言的“陌生化”。语言具有二重性特点,一方面,语言是人类不可或缺的工具,离开了语言的命名,人就不能明确地感知、区分和认识客观对象,更不能进行思维和传达活动。正如卡西尔所说:“语言犹如我们思想和情感、知觉和概念得以产生的精神空气。在此之外,我们就不能呼吸。”[30][P127]另一方面,语言又会成为我们感知、认识对象的屏蔽,以及思维与传达的局限。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将人与感性世界分隔开来,使我们只能以语言的命名来感知、认识世界,而不能形成对世界的直面。语言的这种二重性也就决定了语言“陌生化”的重要地位。文学语言通过“陌生化”,在一定程度上废弃了语言的习惯意义,挖掘了语言的边缘意义、派生意义或附加意义,并通过这一中介使人与感性对象建立起全新的关系。它宛如一道闪光,撕开了语言对感性世界的遮蔽,更新了人的感觉,展现出一片“澄明之境”。
文学语言需要陌生化,怎样才能实现文学语言的陌生化?文学语言陌生化的实现可以从两个方面得到说明,也就是说有两个参照系。第一个是日常的非文学语言,在这一方面,陌生化要避免与非文学语言雷同;另一个参照系是前在的文学语言,在这一方面,陌生化要避免与前在的文学语言雷同。这两个方面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使文学语言摆脱习惯模式,摆脱习以为常的知觉经验,把语言置于重新考察的背景上,借以形成一种新的、陌生的知觉体验。例如,在文学创作中,弥尔顿称黄金为“珍贵的毒物”;肖霍洛夫称太阳为“耀眼的黑色圆盘”;丁尼生描写亚瑟王的胡须是“英勇地丛集于他的嘴唇周围的灌木”;郭沫若的呓语“芬芳便是你,芬芳便是我”等。这些都是使用陌生化手法将常见的事物变成了具有陌生感和阻拒性的事物。再如第一个使用“长眠不醒”来表示“死”,是很生动,很新鲜的。但时间长了,人人都用,也就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人们只将之视为干巴巴的符号而不会再注意它。因此,在文学的创作中,作者总是力避文学语言的“自动化”现象,而力使文学语言成为陌生的、扭曲的、对人具有阻拒性的符号。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非文学的日常语言与文学语言不同。日常语言服从于交际功能,重在指陈事物,传递信息,不像文学语言一样需要陌生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遇、所说的都是一些习惯性的符号。然而这是生活所必需的,因为生活所注重的只是这些语言的意义和内容,而不是其外在的形式。在语言的日常使用中,所指与能指的关系是被规定了的,使用语言也是在约定俗成中进行习惯性的重复。如有哪一个人在生活中故意使用一些陌生的语言来表达一些常见的东西,就很容易造成表达的障碍,这个人也会被认为是莫名其妙,是疯子,而最终招致厌恶和排斥。当然,日常语言也有它的变化,但这种变化与文学语言的陌生化不同,文学语言的陌生化要求有“瞬间性”和“随机性”,而日常语言的变化是“长时性”和“官方性”的,重复使用的频率非常高。而且,它是随着生活情形的改变而变化,只要外部现实不发生变化,日常语言就会一直沿用下去。
对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关系,什克洛夫斯基曾进行过深入的论述。什认为在日常生活的交际语言中,说话的意义(内容)是最重要的东西,其它的一切均作为手段为它服务,而文学语言的内容却没有它的语言外壳那么重要。在文学语言中,表达本身就是目的,意义要么排除,要么作为手段而存在,而这,就必须使语言陌生化。他特别欣赏诗歌的语言,他说“诗歌语言正好符合这些条件……这样,我们就可以把诗歌确定为受阻碍的、扭曲的语言。”[31][P241]他又认为,文学语言并不排除日常语言,日常语言是文学语言的来源,文学语言是在日常语言基础上的一种升华,而要实现这种升华,就必须运用陌生化手法。只有经由作者的扭曲、变形和陌生化,日常语言才能迈向文学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