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创作中期文化阐释视阈:反观之镜与湘西文(4)
2013-06-15 01:35
导读:贴近感知经验的概念是指:一个文化主体,或一个文化信息提供者的直接感知理解和阐释。他们自然地、不经意地用他们及其同侪所见、所感、所思、所想
贴近感知经验的概念是指:一个文化主体,或一个文化信息提供者的直接感知理解和阐释。他们自然地、不经意地用他们及其同侪所见、所感、所思、所想象的方式来规范事物。同时,他们也同样以相同的形式去理解和感知他们的同类对于这些事物的界定。相对于贴近感知,是远距离感知,是文化外部的人类学家或学者对文化他者的外部感知。沈从文的湘西文化贴近感知作为其理解和阐释湘西文化的理解前见而存在,因此他选取了一个文化特有的内部视界去对湘西进行解读,因此他能从湘西文化的各种表现形态去把握湘西文化的精神特质。
沈从文在湘西文化进行全方位的文化阐释时,所采取的基本的描述理论方法就是“深度描写”。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吉尔兹提出的“深度描写”理论的目的在于通过跨文化的理解来冲破长期以来诱使现代社会科学家自我封闭的框套。因而“深度描写”所导致的理解超脱于“生硬的事实”之上,它追求对被研究者的观念世界,重视观察者自身的观念世界以及观察者“告知”的对象——读者的观念世界的沟通,这犹如在一系列层层叠叠的符号世界里的跨时空漫游,其所要阐明的是意义(meaning)的人生与社会中的重要角色。……人类学者观察的正是那些包括人类学者自身在内的,给予他们的世界一定意义的人。“除了言语的语言之外,各种潜语言都在向我们转述着社会的文化信息,这就是context,是本文和话语,亦即我们的文化和文化语法,是社会文化或认识论的深层结构。”[49]而人类学的任务当然是要揭示上述复杂的文化现象,剖析如此山重水复、无穷无尽的文化层次结构,对文化的浅层描写是不能胜任的,我们需要的是“深度描写”。沈从文在对湘西文化精神特质的各个表现形态诸如特别的人观、宗教及其仪式进行展示时,他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揭示和剖析,和文化人类学的“深度描写”有异曲同工之妙。若把沈从文的湘西小说创作视为湘西地方文化志的写作时,沈从文对湘西文化的“微雕细刻”就是“深度描写”。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3、3、2 湘西文化系统中的地方性知识:人观、宗教和仪式
沈从文该期对湘西异域文化特质的文化理解、文化阐释主要集中在湘西文化中的各种文化表现形态上。这些文化形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鲜明的地方性,这些地方性知识包括了直接影响湘西人心性的当地宗教、习俗以及常常与宗教习俗相关却又有自己独立形式的民间艺术上。“这些文化诸因素施展自己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共同造就的一种活生生的文化氛围来实现的。这种文化氛围,在空间上是立体的,时间上是持续的,特征上是有情的”。[50]这些是湘西人的生命意识、思维方式、情感取向和审美趣味的独特性的形成根源。“沈从文许多著作中确实刻意描写日常生活,显示了作家对社会风俗的敏感。从哲学水平看,他相信‘现实主义’文学不会提供历史社会起因的明确观点,当然更不会示意道德规范。因此他在注重具体‘现象’而不是‘原则’方面(也许是礼教原则方面),在文学应该表达地方色彩方面,沈从文此当时的理论倡导者走得更远”[51]在现代作家中,沈从文的特别之处就在于他用湘西文化的地方性对抗着儒家理性文化的同质化,这是沈从文文学创作的人类学诗学特征之一。
地方性(区域性、民族性)是对同质化的积极反拔。从更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来看,随着地理大发现所带来的全球航行和全球贸易,世界的经济一体化的逐步成为现实。经济的一体化要求文化的同质化同步进行,而西方的经济强权决定了他的强势话语必须推及全球以为自己的经济服务。作为文化全球化的危害就在于西方文化传播的强势在摧毁着世界文明不同的形态。从一个国家内部而言,同质化的弊病在于强势文化不断在同化着异质的民族文化形态,尤是是少数民族文化形态。沈从文的《七个野人和最后一个迎春节》就是沈从文对这种同质化弊病的象征性写作:汉主流文化用政治和血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同化,使边远之地的少数民族文化走向堕落。现代意识的主题在于统一,在于“全球化”。统一固然带来了文明的进步,但从另一角度也毁灭了文明的多样性。尤其是意识形态的全球化列给世界文化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矫正文化同化进程中的弊端的有效方法就是“地方性”(localize)——求异,不管它的结果是异中趋同,还是异中见异,抑或异中求异。因此,地方性不仅只是一种文化理解的出发点和文化阐释的姿态,而是一种文化理解和文化阐释的方法论。只有深刻认识到事物的差异性和多标性,才能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的深度认识。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在怎样对抗现代文明对于湘西的浸染,把湘西异域文化作为汉主流都市文明的反观之镜,沈从文的文化理解和阐释策略和文化人类学达到了高度的一致,他用湘西文化中地方性的知识的“异”去对视那都市文明中的“同”,更强化了湘西文化中异于都市文化中的特质。沈从文对湘西文化尤其是凤凰文化的特质有更为独到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沈从文在《湘西凤凰》中说:“湘西的神秘只有这一区域不易了解,值得了解”。凤凰文化的地方性更是作为湘西文化异质特征的代表而象征存在。沈从文他的笔为我们保留了一片异质文化的天地。
文化人类学对于传统异文化的经验是以观照边缘异族的个人、自我与情感观为基点,从该族群中个体的人到异文化持有者的“类”,乃至到异文化整体去做综合观察和详细描述。“个人、自我和情感是传统文化志构架难以反映的论题,而对于实验民族(文化)志来说,探究这些论题可以使我们进入文化差异的最深层面,文化差异根植于情感之中,也根植于不同民族对个人和社会关系本质的思考之中。描述异文化之间根本的差异的最有效的方式,也许是围绕着人观(personhood)概念所进行的考察。人观指的是人类能力和行为的基础,自我的观念以及情感的方式。在当前传统逐步趋于毁灭的情况下,研究不同文化对人的影响特别有助于洞识现代社会生活制度形式的显著同质化现象。”[52]没有对情感和经验的文化差异和表现形式进行细致的考察,我们是无法直接领悟到它们的本质的,更无法将之从一个文化传达到另外一个文化。“实验民族(文化)志对来自于文化本土话语和评论的人论特别感兴趣。这些人论包括本土文化对人类发展生命周期、思维本质、性别差异以及适当的情感的表达方式的反映,所有这些,都是在不同文化的视野内部加以体察的。”[53]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而言,历史把作为自己投影的文化积淀于不灭的群体之中,然后,这群体又借助于人的心理和生理因素,把这种文化内化到单个人身上去,铸造出历史和现实的人格来。事实上,沈从文通过他的文学创作来努力搜求和阐释湘西文化中的格言、想像、社会制度、人的作为等这类具有象征意味的形式,通过这些文化因素的理解和剖析,来展示湘西特质文化中的人们是如何在他们自己人中间表现自己以及如何向外人表现自己的。因此沈从文的文化理解和文化阐释视阈始终关注的是湘西异质文化中异样生活的人们。通过这些异样生活的人们的各种爱情喜怒生活形态来达到对湘西文化的本真状态的文化阐释。这些从沈从文所理解的湘西文化精神中的独特的人性和神性理念而体现出来。沈从文在《习作选集代序》中他对人性理念的表达是这么理解的:“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景楼接桀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洁实,匀称,形体显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