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创作中期文化阐释视阈:反观之镜与湘西文(5)
2013-06-15 01:35
导读:首先,湘西文化中凤凰独特的社会群体心态。这是一种异于都市文明中特别突出的地方性群体心态。这些历史造成的群体独特心态体现了较为当地人一致的
首先,湘西文化中凤凰独特的社会群体心态。这是一种异于都市文明中特别突出的地方性群体心态。这些历史造成的群体独特心态体现了较为当地人一致的利益和价值观,从而展示了湘西文化中自我认同、处理和他者关系的方式的迥异之处。刘一友先生认为,由于凤凰地域的独特性和历史的独特机缘使凤凰人的首都意识突出,一方面使人自信、自豪,另一方面也带有文化中心主义的偏见,因此凤凰人显得固执而又坚强,不愿自弃和俯旧。[55]而在巫风习习的熏染之下,悲天悯人,历史性的痛苦、忧郁和苍凉之感显隐于眉目之间,这些陶冶了当地人的特别的气质。
湘西文化中独特的宗教观。刘一友先生曾总结说,湘西凤凰文化中“神坛拥挤,楚巫为尊”、“厉鬼三王,倾城崇拜”、“霄神山鬼,娱鬼嬉神,事出有因,巫风习习,法术诡异”。[56]这些宗教象征符号合成了湘西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文化特征,也包括了其日常生活世界的生活格调特征、道德和审美的风格及情绪,也更表达了凤凰人的世界观,即他们所认为的事物真正存在方式的图景。体现了他们最为全面的社会秩序观点。“在宗教信仰与实践中,一个群体的精神气质之所以表现出合乎理性是由于它被证明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理想地适应了该世界观所描述的真实事态;这个世界观所以在感情上有说服力,是由于它描绘成一种反映真实事态的镜象,这种镜象情理精当,符合这样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相互对应和相互确证产生了两个基本后果。一方面它使道德与审美倾向客观化,将它们描述为隐含在一个具有特殊结构的世界里强加的生活状态,描述为得到不可变的现实格局支持的纯粹常识。另一方面,它支持了那些关于整个世界的普遍信仰,唤起深藏的道德与审美情怒,作为经验证据来支持这些信仰的真实性。宗教象征符号在具体生活方式和特定的形而上学之间,形成了基本的一致,这使得双方各自借助对方的权威而相互支持。”[57]而沈从文笔下的带有地域性的独特的宗教知识体系正是湘西生活方式生存的确证,是湘西文化特质的浓缩。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再次,仪式是情绪感情以及经验的意义灌注的方式。仪式具有公共性,它们常为解释仪式因由的神话所伴随,它们可以被比喻为文化创造的、文化志作者可以系统阅读的文本。“比起日常生活中的‘秘而不宣’、‘半充分言明’以及缄默的意义而言,仪式是较为集体和公开地予以‘陈述’的事件,因而具有经验的直观性,因而对仪式的描述和分析早已成为建构民族志文本的主要工具。仪式作为一种将社会的强制性标准转换为个人的意愿,创造社会化情绪引起角色转换,提供治疗效应,制订社会行动的规范。”[58]沈从文《凤子•神之再现》《神巫之爱•晚上的事》,对湘楚巫娱神驱厉宗教仪式进行了深度细描。苗族的的傩愿形式及细节描写详尽,第一天干什么,第二天干什么,列举了巫师作法事的道具(牛角、钢剑和缯帛做成的法物),还记下了每场法事要用多少时间,巫师和法事主人的关系。苗族巫师开始颂赞天神,准备迎神从天下降,巫师助手引喉唱歌娱神。在场男女老幼三百人也齐声合唱。娱神戏剧表演各种民间故事,如孟姜女寻夫和苗民的古代洪水故事。沈从文认为,这种歌辞简单跟楚辞同样温雅源绵。
沈从文通过对湘西尤其是凤凰带有鲜明地方性的宗教及其仪式的考察和描述,展示的是湘西文化的浪漫精神特质,这些带有原始意味的宗教精神孕育生了凤凰人热爱生命、张扬个性、富于情感、善幻想、喜象征、重形式、爱漂亮等一系列的浪漫气质。这种浪漫气质正是湘西文化精神中最为内核的文化因子。
3、4 沈从文的原始主义创作倾向
为寻找现代都市理性文化的反观之镜,在其创作中期,沈从文在他的文化理解和阐释视阈上坚持了两个向度:一是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影响,面向人的内心深处挖掘出人性的原初本真态具有“神性”的人性;二是接受了人类学以他者文化来反观自己的理论方法,力求从边远之地,从过去的原始初朴的生活形成中提炼出健康的精神元素。沈从文的文化理解、文化阐释视阈的这两种向度体现在其文学创作中的便是原始主义创作倾向。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原始主义是一种世界性文化思潮,它推崇原始状态下的本真倾向,原始主义以批评文明带来的痼疾为特征的。方克强先生在《文学人类学批评》一书中认为:“广义而言,原始主义是指一种尚古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思潮,反映人性的一种基本情感和特征;狭义而言,原始主义是一种文学思潮和创作倾向,以原始批判现代为主要特征,它或者重新塑出原始人的心态和情操,或者运用神话的想象方式表现原始主题。”[59]为了对抗现代性和片面发展的科技理性社会所引发的自然破坏和人性失落,原始主义风潮在文学审美情绪上倡导通过艺术感知来寻找和确认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复归人和自然的本来和谐状态,这也是原始主义文学创作的文化寻根的性质之所在。我们认为,原始主义思潮是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潜在延续。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文明的同质化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扭曲、人自身身心的分裂、人性的失落、人与人关系全面恶化。为了克服诸如此类的扭曲异化状态,文学必须承担起抵制人的异化、克服人心的分裂,拯救人的灵魂的任务,在追寻人的生存本真化状态的终极目标上,浪漫主义和原始主义于是达成了一致。浪漫主义的“诗与人生的合一”的理解,崇尚自然和谐,反映质朴本真的文学主张,契合了原始主义实现人类自我拯救的目标。从此种意义上,沈从文是中国20世纪最后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而其湘西文学作品的原始主义作品,提供了浪漫主义创作的典型实践范式。
原始主义文学创作的根本动机在于文明的反思和改造。沈从文是在文化守成主义和中国文化复兴的民族之梦的背景之下,对传统文化价值取向及对传统文化的扬弃的态度进行再次深度的挖掘。而挖掘的逻辑起点就是对传统文化或国民性的分析,具体的理论方法在于穿透历史、重新审视人的初始状态的生存方式、思维方式的现代遗留。原始主义从人类的普遍情感和共时代态的人性立场出发,认为原始人与现代人在人性的基本结构以及各种潜能都是无所谓区别的,在未经现代文明转化的原始或半原始生存状态下,人们不仅具有与现代人本质上的相同情操,而且还有高于现代人已失落的或贫乏的心态与品格。沈从文湘西作品呈现为遵循人性的共时性原则和普遍性原则的特征,赞美生命自然本质,展示生命的原始本真在现代的遗留。沈从文的原始主义倾向在主观上并不是反对现代文明,他们是出于对现代文明弊病的不满,希望以原始的蛮勇与活力来对抗封建文化和现代文明对人性的摧残,从人性全面建设的角度来探讨保存和发展原始人性、潜能,使之走向自然健康而具有现代理性的现代心理的全面建构。从此种意义上,沈从文原始主义创作倾向是对现代文明的一种反思和在文化上的一种选择,是文明的自我反思和改造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