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3、5 寻找反光之镜的意义
沈从文创作中期(1928年-1931年上海时期)文化理解和阐释的目标在于为现代都市理性文化寻找反光之镜,以供文化反思和对文化病弊的疗救,从而来达到文化复兴的目的。沈从文这种反观之镜的寻找实际上是对中国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的思考的一种回应,只不过他是用文学创作实践作为一种文化反思的方式。自从鸦片战争以来,我国文化流变状况呈现出了一个普遍问题:如何克服民族文化危机,来建立新的文化发展规范?这是一种对中国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的再度思考。对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中国十九、二十世纪世纪之交曾进行激烈地讨论。文化理论界一般认为,存在有二种文化选择。其一,自由主义的全盘西化论。其核心内容是“现代化就是西方化。”强调西方道路是我国文明现代化道路的模范。泛而言之,西方的现代化道路是整个人类文明通向未来的唯一选择,这是人类历史发展之归宿。第二种是保守主义的中国传统文化(儒学)复归论。其核心内容是,中国文化复兴即等于儒学现代复兴,该观点立足于中国本土,认为中国传统古典文化,尤其是孔子开创、宋明理学等继承、发展的儒家文化,这种本土儒家理性文化具有高于西方文化的天生品质。因此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选择,在于复兴现代新儒学,寻求继先秦儒学、宋代理学儒学之后的儒学第三期发展,以完成返本开新,重振内圣外王之道。泛而言之,把儒学复兴作为世界文明之经典,世界文明才有希望。笔者认为,沈从文在寻求文化复兴的文化生态资源时,异于其他人,是把目光拓向了湘西古楚文化,这种文化异质于儒家理性文化之处在于,具有强旺而执着的生命意识,更尊重生命的自由表达和人的原初感性。在寻找中国文化复兴理论资源的途径上,沈从文的这种向度应该属于第三种方法。沈从文“湘西世界”是作为一种文化复兴的文化资源而存在的,它所内蕴的古楚感性文化是作为反拨传统儒家理性文化和现代文明二者的弊病的反观之镜,具有象征意蕴。“沈从文就是想借文学的力量,把野人的血液注射到老迈龙钟、颓废腐败的中华民族身体里去,使他兴奋起来”,“他很想将这份野蛮气质当作火炬,引燃整个民族青春之焰”。[60]因此从文化复兴这个角度,浓从文所走的第三条道路,特立独行,这也是沈从文对湘西文化的文化理解、文化阐释的价值之所在。因此在倡导现代理性的新文化运功中,沈从文的姿态是另类的;而相对于30年代的革命文学思潮而言,沈从文的这种态度更是和政治、革命等理性主义倡导相左的。在这个层面上,沈从文把“湘西世界”作为反观之镜,反抗儒家理性,质疑现代文明,走向浪漫主义,这正是沈从文的文化选择,也是沈从文卓然独行伟大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