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教学范式的生成与实施(3)
2013-08-13 01:13
导读:在教学中学生对话意识的产生与激活依赖于三个关键条件:其一,学生的似本能与动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学生的似本能归结为人的基本需要。以
在教学中学生对话意识的产生与激活依赖于三个关键条件:其一,学生的“似本能”与动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学生的“似本能”归结为人的基本需要。以此关照对话,学生的“似本能”应包括交往、理解和尊重的需要。比“似本能”更高层面的是动机因素,这在学生对话意识的具体内容中可涵盖表达欲望、交流需求、疑难求解以及兴趣关注等。其二,有效的言语符号刺激的呈现。在对话教学中,教师应在了解学生需求状况的基础上设计话题与意向,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对话动机与意识,以此实现符号系统的再生与创造。其三,教师的耐心与关注及有效的引导策略。学生对话意识的维持更多地依赖于教师的期望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在对话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参与对话的能力,并以亲切的面容、期待的眼神和鼓励的言辞增强学生主动参与对话的自信。同时,学生要拥有一定的自我效能感,要相信自己具有清晰地表征理解对话内容,建构对话意义的能力。另外,对话的延续还需要对话主体认知和情感的参与,教师的激励机制和学生的成功体验都会使教学对话畅通、话题明朗化、理解深刻化、知识重组和意义的生成,激发和解放学生的对话兴趣。
我们在这里特别强调,教师要善于设置适当的对话话题。因为话题确立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生认知思维能力的发展,进而影响话题能否广泛而深入地开展下去。教师要善于设置科学性、新异性、综合性、开放性、启发性和人文性的对话话题,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在的对话欲和表现欲,使他们在感情投入中,不
知不觉的汲取知识,增长智慧。
第二节 对话教学实施的有效策略
众所周知,“策略”一词最初是指大规模军事行动的战略战术,后泛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使用的手段和方法,它实质上解决的是一种实用技术方面的难题。20世纪以来,“策略”一词被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60年代以后,国外教育理论界开始对“教学策略”予以关注和研究,这以美国匹兹堡大学罗伯特•格拉寒(Robert Gaser)教授为首的一批认知心理学家开始使用“教学策略”一词为标志。尽管研究者在确定“教学策略”一词的内涵上不甚统一,但在教学策略的本质特点是为了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最佳方法和技巧这一点上,显然己达成了共识。教学策略不同于提供一般教学程序的教学模式,更不同于笼统表述教育规律的教育原则,它提供的是教师怎样才能教学生的实用技术与方法,具有问题情境性、目标指向性、设计和组织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极具推广价值,易于被教师理解与掌握,是提高全体教师教学质量的可靠保证。研究人员主要通过课堂观察、个别访谈、问卷调查及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对比研究,筛选出优秀教师的显著教学策略。
课堂互动策略的分类有多种角度。有学者从教师职业生存的角度,列举了社会化的策略、支配的策略、磋商的策略、和睦的策略等许多教学策略;也有人从课堂控制的角度,将其分为支配性策略、协商性策略、常规性策略和操纵性策略等四种。本文紧扣对话教学特色,仅就如何激活与组织课堂教学对话、优化课堂教学环境以及提高教师倾听与提问的水平来谈教师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教学对话的激活与组织策略
课前教师要认真琢磨文本的内涵及学生多样化的兴趣与需求,进行必要的课堂设计,寻求课堂教改的“破壁”之口,这个“口”要有良好的扩张力与普适性。而现行的传统问答式课堂教学为全新态对话教学的良性发展提供了一个教学平台。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对话的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学生主动“说”的缺失,师说生听,师问生答成了定律。而主动“说”的缺失意味着学生自主参与建构的缺失。因而,我们的课堂教学需要提供一种让学生想说、肯说、能说的活性状态下的对话机制,使学习群体在思想、情感与认识上得以充分直接的交流、合作与共享,真正体现出学习的本真意义。
课堂的“说”主要围绕一定的话题,而在一般情况下,对话话题有以下三种生成的方式:一是由学生自发生成;二是由师生共同产生;三是由教学文本和教师确定。这三种话题产生方式在教学中是交替发生的。为了把握教师预设话题和学生生成话题之间的关系,教师要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侧重地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对话始终处于动态之中。当学生自发生成话题时,教师要“顺”,即顺应学生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有关话题所需的资料、时间和空间等,顺应学生自发生成的话题。当师生共同生成话题时,教师要“引”,即教师应经常转换角色,将自己的经验与学生的经验融合在一起,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寻找学生的兴趣点和生长点,有选择地从学生的经验、兴趣中引伸和扩展出新的有价值的话题。当教师自己生成话题时,教师要“推”,即在适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点拨,借助当时的情景、材料,直接提出对话的话题,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向较高的层次。教师主动提出话题,关键是要能准确地捕捉到教学中的各种契机,有可能并有效地促进学主的思考向纵深发展。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总之,在对话教学中,教师面对着“具有三分之一确定性和三分之二不确定性的学生”,面对着动态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的对话教学过程,教师要善于选择典型容易生成与交互的对话话题,创设优质的容易进入与体验的对话教学情境;为学生主动地“说”准备材料,给学习者提供能充分表现并能获得相对成功体验的机会;之外,教师要在质疑、思辩、解题中极大地激活学生“说”的愿望,形成高密度的交互活动,产生高质量的思维碰撞。在教学的各个阶段,教师还要适时指导并配以典型示范,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法和行为习惯。之外,一种好的活动方式的生命力在于能够被参加者容易接受和便于操作,这就需要合理而相对固定的程序规则。
二、课堂教学环境的优化策略
课堂教学环境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既包括由课堂教学的一般设施,如教室及其中的布置、教具等自然条件和偶然的自然变化构成的物理环境,还有一定范围内以人际关系为基础形成的班级风气、个人背景等社会性因素构成的教学心理环境等。环境是人存在和活动的根基,教学环境状况将极大影响对话教学的质量和效益。自由和谐的教学心理环境,信息化和生活化的物理环境便是对话教学生长的适宜环境。而优化课堂教学环境策略主要可归为有以下几种:目标激励、方法激励、评价激励和情绪、情感激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