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对话教学范式的生成与实施(5)

2013-08-13 01:13
导读:(图1:对话教学模式) 通过对比观察与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一教学模式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这是一种综合性的模式,兼容了社会交往、个人发

  

 

 


(图1:对话教学模式)
通过对比观察与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一教学模式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这是一种综合性的模式,兼容了社会交往、个人发展、信息处理和行为教学模式的长处,融入对话教学的主要思想,话题是整个教学模式的核心要素,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构成了教学社会学的网络体系,通过对话交流,使整个教学活动处于动态的生成过程中。2、这是一个自循环的开放生成系统,师生双方在民主平等、真实和谐的教学环境下,通过双方的行为协调与社会性交往,主动地对外在信息进行加工、改造和建构,并在协商的基础上生成新的话题,进入新一轮的对话与交流。3、这一模式将教学评价与教学目的隐藏于交流与互动的全过程中,它突破了传统的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方式,主要所采用的主要是协调自评的表现性评价;教学目的不再局限于知识的传递与掌握,它追求更多的是知识与意义的重新建构以及主体间相互理解、信任与解放。在我们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就常用到这样的课堂对话互动模式。当然别的学科也适用,但必须要找到一个突破口。比如数学或物理课堂上可以“说错”作为教学上突破口,教师选择典型的错误,形成优质的教学对话情境,通过交互与碰撞,形成良好的规模效应。
结语
从独白到对话,这种教学范式的转换与生成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理论的建构远比实践操作容易得多,但理论的探索也必将为教育实践提供参考,促进教育实践者的理论反思,激励教育改革行动的深入。弗莱雷就曾指出,社会现实状况、政治经济制度、文化体制及其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作为现实的具体历史内容就构成了"有限境况”(Limit-situations)。人们一旦认清了与他人,与所处现实世界的关系,就会采取行动克服限制他们的境况。因此,“有限境况”不是不可逾越的界限,而是所有可能性开始的真正的界限。


本研究的目的旨在为课堂教学由独白转向对话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使教师从“失聪”状态过度到师生心灵的彼此“敞开”与“接纳”;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达成人际间的相互尊重与理解,促进人的生命的完满与和谐发展。但本文主要是从理论层面上阐释了课堂教学从独白走向对话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这是一个比较理想化的教学范式,它提出了一种理论构想和假设,但它又似乎与实践教学还存在相当的差距,因而还必需借助教学实践工作者的实践来检验与完善。那么在后续的研究工作中,一方面,我们要从宏观上规划和推动对话教学,从社会文化、教育哲学思想、教育制度的创新等层面来着手改造我们传统教学论;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采取田野作业的方式进一步关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课堂对话教学的实施情况,从具体学科课程的教学操作进行分析、反思、批评与指导。
也许有人会指责我的浅薄与无知,但站在前人的臂膀上,通过历史的回牟和反思,我似乎是悟到了一些道理,产生了一些看法;虽然稚嫩,可它有着一股子向上升的勇气和力量。当然,纯粹的理论研究让人乏味,激不起人们的广泛同情与呼应,我不想为自己辩护什么,只想为我的心灵找一个出口。理论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适切的理论指导就是一场及时雨,它能使枯死的黄叶绽放绿色的希望。因此,我希望我的努力与尝试,能激起他人的广泛关注和进一步思考,并为后续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一点启发与参考。
参考文献:
1、 保罗•弗莱雷著.顾建新译.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科教范文网 lw.AsEac.com编辑整理)


2、 波尔诺夫著.李其龙译.教育人类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 董小英.再登巴比伦塔-巴赫金与对话理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
4、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5、 加涅著,皮连生等译,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6、 加涅.学习的条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7、 金生鈜.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8、 (捷克)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9、 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10、罗伯特•格拉塞主编,杨琦等译:教学心理学的进展[M].华夏出版社,1989.
1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72.
1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13、[加]马克斯•范梅南著.宋广文等译.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4、马丁•布伯著. 陈维纲译.我与你[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
15、 马丁•布伯著. 陈维纲译.我与你[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
16、 (美)玛格丽特•米德著.曾胡译.代沟[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17、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第249-250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18、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9、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的理论与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20、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和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1、单中惠主编.西方教育思想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
22、山内光哉编著.李蔚、楚日辉译.学习与教学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
23、滕守尧.文化的边缘[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
24、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5、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6、夏正江.教育理论哲学基础的反思——关于“人”的问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301.
27、小威廉姆E多尔蓍. 王红芋译.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上一篇:论清代前期湖南赈灾救灾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