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对话教学范式的生成与实施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思想也必然要融入实践才能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从传统对话的非均衡性走向现代对话的均衡性,在实践上有一个生成与发展的过程。师生间均衡、平等和自由的对话关系的确立,在理论上也有一个认识提高的过程。因而对话教学思想只有转换生成一种可为广大教育实践工作者所接受和实施的具体的教学范式,它才真正体现其自身的教育价值。要使预期的理想状态的对话教学理念转变成实践中的教学范式,我们必将要关注其生成的前提条件、操作实施过程中的有效策略及相对理性的教学模式的建构。
第一节 对话教学生成的前提条件
“我-你”师生对话关系、自由和谐的教学“场境”、灵活生动的教学方式、多元的教学目标和评价等既是理想对话教学的特征,也是对话教学进行的前提条件。下面我们主要从师生关系、教师教学能力、课程教材的综合化和教学环境的生活化以
及学生对话参与意识等方面来探讨对话教学生成的几个重要条件:
一、 “我-你”型师生关系的建构
要进行对话教学,就必须重塑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它的性质自然也制约着师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在教学理论走向交往与对话的时代,要重构师生关系,这不仅是教学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需。只有这样,师生才可能向对方敞开精神、彼此接纳、无拘无束地互动交流。
教师要从过去的霸权者、主导者、仲裁者转变成协调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则将从过去的倾听者、接受者、受抑者转变成主动者、建构者和实践者。教师不仅仅是课程文化的接受者、消费者、传递者,而且也应当成为课程的研制者、开发者。教师应当是“平等中的首席”,扮演着协调者、促进者、合作者、支持者以及资源顾问的角色。“平等中的首席”这个位置,是教育本身赋予教师的。教育的方向和目的,教师对学生成长所承担的道义上的责任,都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是一个放任自流的旁观者或毫无价值倾向的中立者,而理应成为教学对话过程中的价值引导者。事实上,无论是教学目标的确定还是教学活动的组织,都体现了教师的价值取向。纯粹“客观”的教学,永远不可能存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价值引导主要体现在:一方面,他创设和谐情景,增进学生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主动创新。让学生在尊重中学会尊重,在批判中学会批判,在民主中学会民主……这本身就是教育者应该追求的教育目的。另一方面,面对争议,特别是面对一些需要引导的话题,他不是以真理的垄断者或是非的仲裁者自居发表一锤定音的“最高指示”,而是充分行使自己也同样拥有的发言权,以富有真理性的真诚发言,为学生提供一些更宽阔的思路、更广阔的视野、更丰富的选择。教师的发言尽管只是“仅供参考”,但由于教师所处的首席地位,尤其是教师发言所闪烁的智慧火花及思想光芒,教师的一家之言必然会打动学生的心灵,在他们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产生积极的影响。师生双方相对于知识而言,将从过去的“局外人”转变为“局内人”,在互动中一道建构意义、发展知识,使知识的潜在价值转化成现实价值,并在这种转化中使知识“增值”。其相互之间也将从过去的支配与服从、控制与妥协转变为商榷、对话与合作关系。应该特别指出的是,师生之间的商榷、对话并不只是是非之争,更多的时候是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和互相完善,只要言之成理,还可以求同存异甚至不求同只存异,而不必非要定于一尊不可。宽容歧见,尊重多元,这也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逐步具有的民主胸襟。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二、 生活化课堂教学情境的营造与设计
课堂教学情境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既包括由课堂教学的一般设施,如教室及其中的布置、教具等自然条件和偶然的自然变化构成的物理环境,还有一定范围内以人际互动关系为基础形成的班级风气、个人背景等社会性因素构成的教学心理环境等。情境是人存在和活动的根基,教学环境状况将极大影响对话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传统教学对学习基本上持“去情境”的观点,教学中忽视教学情境的设计。而实质上,学习是在一定的学习情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协作互动和丰富的学习资源(包括学习工具)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具有情境性,而且是被利用的文化背景及活动的部分产物,知识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而产生的”。[54]与情境学习理论相一致,对话教学也十分强调学习的情境性,强调把学习任务情境的生活化、生动性、丰富性与真实性。因此,对话教学必须重视教学情境的设计。
课堂、学校应成为育人、成人的乐园,而非禁锢和扼制自由的“思想的屠宰场”。大量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在一个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教学气氛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才会彼此尊重、互敬互爱、相互促进、合作交流。所以,在教学中师生双方应努力改善教学的物理和心理环境,营造真实的生活化教学情境,在这一教学情境中,学生心情舒畅、兴趣盎然、无拘无束;教师关爱、信任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不轻易指责和批评学生,常给学生以鼓励和支持。因而“我们相信,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会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55]提出教学情境的生活化,实际上提出了如何使我们的教学既源于具体情境而又超越了具体情境的课题。随着信息化的进展,技术性媒体开拓了沟通的新的维度并且导致质的变化,虚拟的沟通愈益占据支配地位。教学原本就是“人工的环境”,亦即借助教学的媒介过程习得“人类本能能力”,发展人格特征,这就是教学的特征。但教学又不能仅满足于间接的经验和虚拟的沟通,因为知识的建构有赖于既有知识和直接经验的支撑,教学过程的逻辑就在于它以独特的现实情境(主要是以对话的方式)增进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这就要求教学回归生活、贴近生活,设定现实的情境,汲取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直接的面地面的对话。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三、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教学技能和教育机智的提升
众所周知,教学理念的落后是独白式教育的直接原因。传统的哲学、社会文化和教学理念潜移默化地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教师。许多教师,他们从传统的教育体制中走出,身上胎记的消解与脐带儿的割断,都是一种撕心裂肺的痛苦。因此,对话教学只有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精神、新的教学理念溶入到教师的思想骨子,进入到血液中才能真正地达到改造旧有思想模式的效能。另外,教师角色的转换和能力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也存在大量的师生间的教学对话,尽管这种教学对话是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而有意设计和操纵的,但它可以通过教师的教育机智,利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使知识可以完全变通成为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规范对话教学的进程,使之良性发展并达成知识、思想等意义的双向建构和理解。按照现代教学论的理念,课堂教学是预设和开放的完好结合,因而我们既要有课前的预设,又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对于师生对话中出现的即兴创造的火花,教师应敏锐地捕捉住它,并予以引燃,使不同的体验有一个交流和争辩的机会,从而超越预先设定的目标,让学生产生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因而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教育机智和临床教学技能是推动对话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