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教学范式的生成与实施(4)
2013-08-13 01:13
导读:所谓的目标激励以兴趣激发兴趣、以思想激发思想、以民主造就民主。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有兴趣的话题,用生活化或灵活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所谓的目标激励以兴趣激发兴趣、以思想激发思想、以民主造就民主。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有兴趣的话题,用生活化或灵活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并在教师的民主导引下完成对知识和意义的建构、学习兴趣的解放。适宜于对话教学展开的方法,主要有探究法、研究性学习法、表现学习、小组活动等。这些方法能克服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能够使学生更积极地学习和为自己学习负责。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学习随记可以成为教师和学生沟通的一条深入私密的渠道。而且,教师在课堂上也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学习随记作为组织讨论的线索。这种学习随记就是在分组讨论过程中,各组选一个同学做发言记录,记录下讨论和辩论的主要论点。每次讨论结束时,教师将小组内和小组间讨论的记录集中起来以作为教师就某个话题仔细研究学生掌握情况的依据。所谓评价激励就是通过使用新颖科学的教学评价测量方法,如档案袋评价、发展性评价等。所谓情感、情绪激励策略,就是指教师通过个人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用人文关怀来消除人际的猜疑与隔膜,用心来经营教学等。
三、 教师的倾听与提问策略
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与交流,有“倾听”与“言说”两个侧面。倾听是对话的前提条件,与“言说”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而那些对‘说’风盛行的片面追求,恰恰表明了他们对对话教学的宗旨和价值取向的漠视。返回“倾听”,其实并非对和排斥对话,而是为了更好地学会对话。现在的“说”风盛行,对话的泛化与“走调”,已形成了对文本主体性的遮蔽,有意无意地形成了对学生“倾听”权的剥夺。这种偏向也引起了有识之士的关注。在新课程阅读教学中就存在 “惟综合化”、“惟表演化”和“惟自主化”三种倾向。因而,倾听缺失的对话是伪对话,是对对话教学理念及新课程改精神的误解和误用。 “倾听”包含多方面的指向:一是教师要倾听文本作者的言说,二是要“倾听”自已及学生读者的言说,并能将两种“言说”的有机融合,生成新的对话意义。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倾听文本作者的言说,获得自己(读者)的理解,这本身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因而,要还原和实施对话教学,教师就必须学会倾听,掌握倾听的策略。首先教师要对互动情境加以界定,作出自己的互动行为选择,并构建特定的互动系统,以引导课堂的互动。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知识观及教育观,明了自己倾听的价值取向;其次,教师要跳出自己的成人世界,走进儿童的生活和情感世界,去除话语霸权,成为一个耐心的倾听者、真诚的理解者和积极的对话者,并从儿童的视域来思考和实施教育,与学生友好相处、互相尊重,拉接师生的心理和社会距离,避免直接冲突和对抗,综合听取各方面的声音和心声,避免有选择地倾听,从而达到促进儿童成长的目的。再次,教师应要明白倾听什么和如何倾听。课堂教学中教师倾听的根本目的是倾听生命和呼应生命,具体而言,教师要倾听学生的欲望和需求、情感、思想,倾听学生的疾病、学生间的差异与区别、学生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对于教师而言,不是不能听,而是不愿听。一个真正的倾听者,要形成接纳和平等、专注和警觉、鉴赏和学习、执着和冷静、参与和体验可贵品质。
中国大学排名
教师的提问也是激发、维持和实现对话教学重要环节。因而,教师在规划和执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对有关教学内容和目标的问题、教学条件及学习过程组织的问题进行周密的考虑与规划,依据课堂真实情形相机提出能成为讨论话题的问题、激励学生参与讨论、并通过相应的相它教学辅助策略推进和维持教学对话。根据对话教学的特征,教师在设置有价值的对话话题时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l)话题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生活世界,使他们有话可说。(2)话题要适应学生求新、求异、求奇的心理,另辟蹊径,激发起学生对话交流的兴趣。(3)话题要注意学科课程知识的整合,培养学生综合、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4)话题设置不能仅囿于课程教材,而应在生活的海洋中撷取,给学生留有发挥和拓展的空间。(5)话题的设置要能开启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使他们在对话中闪耀出智慧的火花。(6)话题即要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注文化,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56]总之,教师设置的话题应具有科学性、新奇性、综合性、开放性、启发性和人文性,只有这样的话题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在的对话欲和表现欲,使他们在感情投入中,不知不觉的汲取知识,增长智慧。
第三节 对话教学模式的建构与评价
一般认为,教学模式是教育工作者在对现实教学实践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以某种教学理论为背景提出的关于教学活动的范式。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或思想的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表现形式,学习和研究教学模式可以加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际的联系。随着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教学模式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直至目前,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教学模式已逾百种。从这些模式建立的目的来看,它们都试图为教师提供一种可操作的程序。他们认为,只要教师掌握了这套程序,并在课堂中正确地加以运用,就能产生预期的教学效果。然而,实践证明,试图用一种教学模式去指导变化的教学活动是很难取得成功的。因而,与其说教学模式是关于教学活动的范式,还不如说它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种理论框架。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教学模式的结构通常由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关系、程序与方法、教学评价体系等五个方面构成。为了使教育教学实践工作者对对话教学思想有一个完整的理性认识,避免教育实践中出现背离对话教学的现象或偏差,我们有必要建立一种对话教学的理性教学模式。对话教学具有非预设性和动态生成性的特征,但是作为一种教学形态而存在,它就不可能没有一定的目标和一定的实施规则和推进程序。可是在构建充满生机、富有灵气的新课堂的实践过程中,不少教师矫枉过正,又滑向了两个极端:一是过分地放大课堂的非预设性,认为对话应随课堂而生成。为了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需求的多样性,教师只需凭借自己的机智和应变与学生进行“思维碰撞与心灵交流”。基于这样的教学观念,教学目标被淡化,课堂上也相应出现了一系列不良现象:如教学远离文本、任意生成,话题旁逸斜出,无谓争辩,争论陷于一点,纠缠不清等。这就使得对话目标的虚幻化、对话进程的随意化、对话主体的精英化。还有一种就是把对话理念泛化,不分特定对象、不分实际情况,不讲有效策略,课课必对话、环环必对话,导致了对话过程的形式化、对话内容的浅层化。因此,我们要构建的对话教学模式,是在禀承民主平等和以人为本的对话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关系,通过营造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灵活采取适宜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方式,激活、维持与实现真正的教学对话,达成知识建构、意义生成、相互理解以及兴趣解放等多元综合的教学目的,据此,我试图构建了如下一个相对简化的对话教学模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