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米禁与救荒的分析研究(4)

2013-08-14 01:04
导读:(三)实施米禁的前提条件 古人有云,自古救荒无善策,米禁亦可作如是观,在短期内、局部地方行之有效,但影响了长期的和全局的利益。实际上,米

(三)实施米禁的前提条件
古人有云,“自古救荒无善策”,米禁亦可作如是观,在短期内、局部地方行之有效,但影响了长期的和全局的利益。实际上,米禁存在的问题就是粮食的调剂问题。既然米禁未能处理好这几方面的利害关系,那么又如何应对灾荒时期长期与短期、整体与局部的利益关系,兴利除弊,实现粮食的最大优化配置呢?
对于政府来说,是刺激粮食流向灾区,还是禁止粮食流通,哪一种做法的效果更好,有时是一个很难抉择的问题。因为向灾区运销粮食会削弱粮食储备,有碍本地区的民食;而不向灾区运销粮食,可能造成灾区饿殍遍野,社会动荡。为兼顾本地与灾区的民食,有的人认为米禁实施应具有一定的前提条件。清朝鄂尔泰认为在实行米禁时人、地、时三者都不可或缺,“欲行其事,在得其人,在得其地,在酌其时”。[81]排除人的因素,地区和时机是关键。甲地在丰收或储有大量粮食的年份,应当弛禁,让粮食自由流通,适当接济受灾地区;乙地农业歉收,储谷不足,影响了民食,可以适当运用阻遏方式调节境内粮食的流通,一旦饥荒过后,禁令应当解除。这样米禁在救荒中才能达到最佳效果,避免出现损人利己或损人损己的弊端。实际上,鄂尔泰提出的人、地、时三因素,是指米禁实施与否应视各年田禾收成和储谷数量而定。张人价也赞同这种做法,并明确指出是弛禁还是严禁应“系以各年收成与存谷数量为标准”。[82]这是理性思考的结果,适合中国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及救灾的具体情况。因为在粮食紧张的背景下,难免禁而不止,并且封闭性的自然经济、地方保护主义等等深层的经济和社会原因也决定不可能彻底根除米禁。在中国古代社会,依据每年粮食收成和储量行事,或严禁,或弛禁,维持境内粮食的供需平衡,尽可能将米禁的消极作用控制在有限的范围内,对活跃经济和减灾防灾都有帮助。这一方案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对实行米禁的地域和时机把握难度较大,“实行米禁之先,应详细调查全省粮食产销情况,否则弛禁之间,毫无精确标准,米禁之后,荒区民食,未得调剂,而羡区经济反受其害”,[83] 而在中国传统社会能把握住最佳时机的市场经济型人才少之又少,因而此论曲高和寡。 (科教范文网 lw.AsEac.com编辑整理)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米禁犹如一把双刃剑:它是小农社会轻商观念在救荒层面的反映,适应了小农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就短期效果言,用于救荒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并且在灾荒造成市场混乱、价值规律暂时失效的情况下,依靠政府强制的行政手段调节市场,有助于市场的重建和恢复,较好地处理灾荒时期的第一要务——民食问题。但从长期效果和全局救荒着眼,米禁不但会助长地方保护主义的流行,不利于对救荒全局统筹兼顾,而且又会束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阻碍全国统一的粮食市场的培育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遗害无穷。

 

结  语

民食问题一直是中国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从考察米禁发展历程、评判米禁利弊入手,意在关注灾荒时期解决民食问题的途径之一——粮食调剂。是阻止粮食出境,首先满足本地居民的需要,还是输粮救恤邻近灾荒地区,这牵涉到的不仅仅是救灾问题,而且涉及到民食以外的政治、经济、道德问题。在中国历史上,既有依据小农社会的实际情况坚持米禁,按米禁前提行事的主张,又有依靠政府行政手段推行粮食流通的传统观点,更有近代由粮食调剂问题展开的主张农业改革的观点。前两种粮食调节方式都属国家控制范畴,对于保障灾荒时粮食供应,起了不同程度的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或局限性。后一种观点主张由市场调节粮食供应,并设计出种种保障粮食流通的措施,对于今天的农村粮食改革仍具借鉴意义。
就历代统治者对待米禁与禁遏籴的态度来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政府之间在粮食调剂问题上存在一定的分歧。一般来讲,与地方政府常常遏籴相反,中央政府从全局着眼,发布谕旨、诏谕和命令,严禁地方遏籴,鼓励商人向粮荒之地运销粮食,达到丰荒相济、以丰赈荒的目的。因此,米禁与禁遏籴的消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央政府宏观控制能力的强弱。无论是清朝政府(尤其是乾隆以后)还是民国政府都缺乏宏观控制能力,所以在救荒中才会频频出现以邻为壑、各自为政的局面。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米禁的内容十分丰富和复杂,许多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和研究层面进行更为深入探讨,本文仅是初步的研究。如农民的“平价阻禁”运动等问题,在这里就不能一一述及,还望今后能进一步拓展。
 

注  释

[1]张文华.胡谦.汉代救荒对策论略[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9.
[2]叶依能.清代荒政研究[J].中国农史.1998-4.第17卷.
[3]李向军.清代荒政研究[J].文献.1994-2.
[4]张文.两宋赈灾救荒措施的市场化与社会化进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
[5]左传[M].长沙:岳麓书社出版.1988-12.第62-63页.
[7]董煟.救荒活民书[M].卷中.四库全书.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第662册. 第259页.
[6]俞森.荒政从书[M].卷3.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第663册.第62页.
[8]李向军.试论中国古代荒政的产生与发展历程[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4-2.
[9]林希元荒政从言[M].俞森.荒政从书.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第663册.
[10]孟子•告子下[M].公羊传[M]僖公三年.左传[M].襄公十一年.
[11]陆曾禹.钦定康济录[M].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第663册.第311页.
[12]郎擎霄.中国民食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 第173页.
[13]宋史[M].卷178.食货上六,振恤.
[14]沧江.米禁危言[N].国风报.第一年.第十二号.
[15]清圣祖实录[M].卷278. 康熙五十七年(1781)四月庚辰.
[16]康雍乾时期城乡人民反抗斗争资料(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9. 第590页
[17]沧江.米禁危言[N].国风报.第一年.第十二号 .
[18](法)魏丕信著. 徐建青译. 18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第180页.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19]皇清名臣奏议汇编初集[M].卷35.酌减采买额数疏. 
[20]宫中档案雍正朝奏折[M].台北:台北故宫博物院编,1979.第20辑.第871-879页.  
[21]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M].卷5.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74页.
[22]郎擎霄.中国民食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第174页. 

上一篇:对话式课堂教学范式的理论建构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