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思想的变化(5)

2013-08-16 01:05
导读:最能反映宋代教育事业发达的是书院教育。当时的书院教育十分兴盛,无论南北各路,均开办有不少书院,这些书院绝大部分是私人出资兴建的。应天府民

最能反映宋代教育事业发达的是书院教育。当时的书院教育十分兴盛,无论南北各路,均开办有不少书院,这些书院绝大部分是私人出资兴建的。“应天府民曹诚,以赀募工就戚同文所居造舍百五十间,聚书千余卷,博延生徒,讲习甚盛”[135],范阳人窦禹钧在自己家的南面建立一所书院,共有四十多间房间,藏书数千卷,聘请儒士讲授,并为贫寒之士提供费用,以至于“凡四方之士,由公之门登贵显者,前后接踵”[136]。书院是地方教育的场所,培养了大批士人和名公大臣,弘扬了儒家文化,为宋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它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往往在商品经济越发达的地方,书院就越多。如两浙路是南宋经济发展的中心,这里的书院数量也最多。《续文献通考》卷50《学校考》中列举了22所著名书院,其中有9所在两浙路,占了近一半,这不能不说是经济的因素在起作用。
显然,在宋代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商品经济的作用不可低估,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频繁,而教育的相对开放和普及,又为儒学的复兴培养了大批有用之人,其中书院的发展,则为新儒学各大流派自由讲学提供了场所,从而大大推动了学术文化的发展。
其次,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旧的等级制度的崩溃,任何人只要努力读圣贤书,通过科举考试均可为官,这就更加刺激了儒学的复兴。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形势下,统治者要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就必须扩大统治基础,改变旧的门阀制度,再加富商大贾也要求政治上的平等,于是宋代的科举考试开始取消门第限制,凡读书人,不问出身贵贱均可应试,这就使得读书求仕之人越来越多,“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137],此即新儒学产生的社会土壤。同时,考试的内容也有了变化,由从前的重诗赋改为经义、诗赋、策论并重,并有提高经义、策论的地位之趋势,“自嘉祐以来,以古文为贵,则策论盛行于世,而诗赋几至于熄”[138],而经义、策论则是属于儒学的内容。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等级制度的崩溃,使科举考试呈开放之势,网罗天下英才,高官显位又吸引了大批人士读书、应试,考试内容也趋向于儒学经义、策论,所有这些因素都为新儒学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再次,商业的繁荣也促进了印刷事业的发展,书籍数量猛增。宋代商品交换十分频繁,其中当然也包括书籍的买卖,以营利为目的的书坊、书市在市场中随处可见,出售的书籍中经、史、子、集俱全,再加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使书籍数量成倍增加,从而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书籍的现象,一般平民百姓也很容易买到书籍,景德年间国子监祭酒邢昺就说过,书的版本“国初不及四千,今十余万,经史正义皆具,臣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无一二,盖传写不给。今板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139],苏轼也说,“余尤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140],可见,在宋代书籍得到了很广泛的流传,从而为文化的普及和儒学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上述三点是新儒学复兴和发展的外部原因,正是有了这样的经济环境,也就是有了商品经济的大发展,才促进了儒学向更适合现实社会的方向转化。
第二,儒学开放体系的形成
宋代商业的繁荣,使许多新的社会生活现象不断出现,这些现象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产生很大影响,人们改变了从前狭隘、闭塞的观念,认同了生活中很多新的因素,形成了比较宽松的社会环境,而商业经济本身与中国传统的农业相比,又属开放型的经济模式,在这一模式中,人们之间商品交换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对于政府来说,旧的统治思想已不能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他们也需要一个新的理论来稳定统治。于是宋代思想家顺应这一现实,改变了旧的思想意识,以开放、创新的思考方式创建了新的哲学体系,此即新儒学。可以说,新儒学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体现了罕见的开放精神和创新精神,它以《论语》、《孟子》、《易传》、《中庸》、《大学》为主干,通过对原始儒家的“元典”作创造性的诠释,同时吸收释、道哲学的精华,建构了新儒学的哲学体系。这些都表明新儒学具有兼容并蓄的特征。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在此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新学为例来说明宋代新儒学的这种开放、创新的特点。王安石在建立新学的过程中,不拘泥于一家之说,而是通过吸纳释、道、法以及诸子百家之说来弘扬儒家义理,“臣观佛书乃与经合,盖理如此,则虽相去远,其合犹符节也。……苟合于理,虽鬼神异趣,要无以易”[141],这样开阔的胸襟是以前思想家所没有的。“读经而已,则不足以知经,故某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然后于经为能知其大体而无疑。盖后世学者与先王之时异矣,不如是不足以尽圣人故也”[142],王安石指出,由于时代的变化和儒家经典的缺失,再固守儒学而排斥其他学说,是不可能理解圣人之道的,所以应该兼取诸家学术之长,陶铸儒学之义理,在这里,王安石及其新学表现出一种难得的兼容开放的气势,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旧儒学之于宋代社会之不适。所以,王安石才会认为“善学者读书,惟理之求。有合吾心者,则樵牧之言犹不废;言而无理,周孔所不敢从”[143],由于时代的变迁,衡量诸家之学的标准也发生了变化,合“理”即可取之,不存在门派之偏见。荆公新学就是本着这种“惟理之求”的精神,以兼容开放的态度从诸家学说中汲取有益成分,才能建构精密的儒学体系。宋代新儒学的其他各派,也不同程度地采取这一态度,广搜博采,兼收并蓄,在利用、改造释道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学术思想体系。
第三,义利观的变化
义利观的变化是新儒学对传统儒学的一种超越。如前所述,商业的繁荣必然刺激人们对财富的追求,这样就使传统的义利观发生了改变。传统观点认为,物质财富(即“利”)与仁义道德(即“义”)是对立的,追求物质财富与仁义道德相背而行,非君子之所为。宋代思想家们驳斥了这种观点,认为“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144],追求财富与入仕求名本质上并无区别,不应有高低贵贱之分,因此义、利之间应该是平等的,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求得功名是人生一大幸事,同样,以获取财富为目的的商人经商成功也是可喜可贺的一件大事,应同等对待。此外,这两者之间还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利在则义存,利亡则义丧”[145],没有离开物质财富的所谓“仁义道德”,所以应该“以利和义,不以义抑利”[146]。从前君子耻于言利,而李觏却认为:“利可言乎?曰:人非利不生,曷为不可言。”[147]利为人之所需,求利理所应当,与义并无矛盾,为什么不能言利呢?可见宋代思想家已经认识到“利”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改变了从前的要义不要利的假道学思想,并将这二者结合起来,义利共生,之所以出现这种新的思想,显然与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商品交换的频繁使人们的生活和思想意识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对财富的欲望和追求更改变了他们的思想意识,他们已不可能离开“利”来谈论“义”了。更有甚者,王安石还指出:“政事所以理财,理财乃所谓义也。一部《周礼》,理财居其半,周公岂为利哉?”[148]理财居然合乎“义”的要求,成为国家政事的重要内容,为政者只有理财确当,才能发展社会经济,增强国家实力,改变宋朝政府财政捉襟见肘的现象。那么如何理财?王安石提出“以义理天下之财”[149],即通过发展生产来增加社会财富和政府的财政收入,从而实现民富国强的目的。在这里,更加强调了利的重要性,与传统观点大相径庭。
上一篇:体育毕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