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三)最低实施要求
为保证资本计提的充分性,新资本协议对实施内部评级法提出了一系列最低要求,包括:建立以计量模型为基础的风险评级系统,具备一套完整的评级标准,并证明其使用的标准涵盖了所有与借款人风险分析相关的因素;实现信用风险的有效细分,对于每一等级客户,都要单独测算其PD等基本的信用风险指标;确保信用风险评级的完整性;建立独立的风险评级或评审机制,通过完善的风险评级流程和组织结构来保证评级的独立性;科学测算违约概率PD;收集数据和建立信息系统;使用内部评级;内部检查;信息披露等。
二、内部评级法在国内风险中的应用情况
目前,国内银行普遍加快了内部评级法的研究,一些大型银行已积极投入内部评级体系的开发工作,但是开发建设内部评级体系还面临不少约束。
(一)基础数据不够完备,相关数据积累不足
开发建设内部评级体系需要从积累基础数据开始,目前我国的银行风险管理最薄弱之处就在于基础数据缺乏。根据新资本协议要求,使用IRB初级法的银行必须具备5年以上的数据来估计并验证违约概率;对于使用IRB高级法的银行,必须有7年以上的历史数据来估计违约损失率。新协议同时要求银行对评级的历史数据必须加以保留,作为系统完善和的基础和依据。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数据积累较少,缺乏连续性、真实性、完整性、一致性。
(二)风险管理模型缺乏,仅处开发探索阶段
风险管理模型是内部评级法的重要技术基础,内部评级法中违约概率等风险参数输入值要通过风险管理模型才能得到。但目前国内银行还处于风险管理模型的探索阶段,尚未开发出实用性强的应用模型。主要有以下原因:其一,风险管理模型的开发研究属于领域的前沿技术,需要结合分析、风险计量、资产组合、期权定价以及精算等金融理论,对研发人员的素质要求高,国内银行缺乏符合条件的人才队伍;其二,相关数据积累不足,不能满足统计分析方法对历史数据的需要,无法建立不同解释变量与历史违约频率之间的映射关系以测算未来违约概率,也就无法推导资产组合价值或损失的概率密度函数并对不同置信水平上的VaR值进行计量和管理。
(三)资产分类层级较少,无法细分信用风险
对资产进行分类的目的是为了对信用风险进行细分。巴塞尔委员会要求,采用内部评级方法的银行对任何一个风险评级水平的授信不能超过其总授信的30%;与此相应,推荐了最少8级的资产分类标准架构,这8级资产分类架构中有6级是正常资产,2级是不良资产。采用8级资产分类架构的银行可能会发现8级分类架构下满足30%的比率限制难度较大,这就需要银行在内部资产分类上采用更多层级、更细致的资产分类方法。但是,目前国内银行采用的风险资产分类体系还存在相当大的差异,一些银行的分类标准与巴塞尔委员会最少8级分类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四)评级体系缺乏独立性,风险评级政出多头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在评级的客观性和独立性上都尚未达到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国内商业银行普遍没有独立完整的评级体系,一些商业银行在评级中存在“不评级”而比照一定等级的做法,导致风险评级存在政出多头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