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析内部评级体系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成(3)

2013-11-28 01:19
导读:三、商业内部评级的收益分析 内部评级代表了银行风险的最新发展方向,文中对内部评级的研究即是对风险管理一个层面的剖析。我国商业银行作为追求

  三、商业内部评级的收益分析

  内部评级代表了银行风险的最新发展方向,文中对内部评级的研究即是对风险管理一个层面的剖析。我国商业银行作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公司,开展内部评级是不断进步技术条件下投入产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银行必定权衡成本收益。

  (一)内部评级成本收益的区域差异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内部评级初期实施成本大于收益。但内部评级代表了国际银行的发展方向,已经实施内部评级的银行长期都获益。不同的是,受到区域差异的影响在与时间和竞争对手赛跑的过程中,需要付出不同程度的努力,所经历的时间、花费成本和获得收益不同。这一阶段成本收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西方发达国家大型银行业外部有完善的企业征信制度,内部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风险管理理念以及资本金支持,实施内部评级成本大于收益的阶段相对短暂。我国转轨型中,银行业存在一系列制度弊端,如缺乏完善的内外部个人和企业信贷数据库、健全的风险管理框架以及风险管理等,要开展内部评级必定要付出更大的努力。由于国有银行缺乏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当银行股份制改革逐渐深入时,其暴露的问题仅通过短期行为是无法克服的。因此,考虑到我国特殊的银行业体系,在短期内实施内部评级,成本收益以怎样的趋势变动,将关系到银行业内部评级开展的层次性和效率。

  (二)内部评级成本收益的具体分析

  从内部评级体系特点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影响的角度看,短期内会带来显性收益和隐性收益,同时伴随着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

  显性收益体现在:1.银行整体资产质量会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在内部评级的基础上开展经济资本、授信审批、贷款定价等信贷资产管理业务,使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缓解,增强资产风险的敏感性;2.银行新增贷款质量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在内部评级的开展过程中,银行提高了风险经营意识,对新放贷款进行了严格的审核以及追踪,对某些信贷企业的信用评级以及违约概率测算,增强了银行资产运作的安全性,新增贷款质量改善;3.银行资产结构会有一定程度的优化。引入风险调整后资产收益率(RAROC)绩效考核机制,银行会重点发展风险低增值潜力大的资产业务,有利于银行业务的相互激励,促进低风险的个人零售贷款的增长。

  隐性收益表现在:1.先进管理理念的引入,使银行内部风险经营意识增强,从业人员在风险管理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有利于全行人员素质的提高;2.国际银行界将用新资本协议的制度规定衡量银行实力,内部评级体系的建立必然会增强银行的国际竞争力。

  显性成本体现在:1.内部评级的系统开发上,包括信息技术的实施费用与集成成本,聘用专业人员设计分析模型、系统正常维持费用等。风险数据分布在整个经济体系,量化并跟踪较为困难。《亚洲银行家》、安永等机构的以及国内几家银行的实践都表明,缺乏规范的、高质量的、充足的数据是商业银行开发内部评级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难,而数据清洗、信息系统建设都要投入大量成本;2.克服原有体制变迁路径依赖性的成本也很大。如构建健全的风险管理框架需要克服原有风险管理制度对银行业的影响。

  隐性成本体现在:1.由于缺乏完善的征信体系以及技术不成熟,盲目使用内部评级可能造成对风险的错误评估或评估不完善,影响信贷业务发展;2.由于资本对风险资产的敏感性提高,受到我国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足的限制,信贷业务因为没有足够的经济资本覆盖而无法开展。

  本文将我国银行业内部评级技术逐步成熟的过程定义为界于短期和长期间的相对短的时期,在该阶段技术生产要素不断变动,但业务并没有达到最优规模的最小成本。为便于分析有如下假设:1.由于风险管理技术水平等软硬件基础设施的制约,内部评级开发需要分阶段进行,每一阶段技术水平不变,但整个技术水平逐渐进步;2.风险资产为该风险管理过程的原,被实施内部评级并用于基础信贷业务管理的风险资产为该

  风险管理过程的产品;3.产量用风险资产的个数表示,体现了内部评级的深度和广度。

  依照产量Q1、Q2、Q3、Q4、Q5…将生产过程划分为代表不同技术水平的生产阶段,在学习效应和规模经济的作用下技术水平逐渐进步。我国银行在开展内部评级前已有系统开发、数据库建设和人员管理培训,以及风险管理框架构建等固定成本的投入非常巨大。同时,每一阶段的技术更替都要付出开发成本。

上一篇:浅谈内部评级法思想及其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