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0一Q1是第一阶段,Q1表示既定技术水平下最大负荷能力时的产量。考虑到内外部不成熟,收益在低水平上缓慢增长。新技术投入需要克服原有效率低下的体制束缚,当产量增加,曲线陡峭上升。因此,这一阶段MR<MC。当达到技术最大负荷能力时,有限的风险资产数量已不能满足对日益增长的外部风险抵御能力的需求,需要在下一阶段的生产中改进技术。Q1一Q2是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银行内部评级经历了不断的技术更新。Q2一Q3是第三阶段。由于新技术和业务增加使内部评级在信贷管理中的作用得到更好发挥,收益曲线较之前陡峭,成本曲线较之前平缓。这一阶段MR=MC。银行达到了在内部评级既定技术水平下的利润最大化,但这只是暂时的最优状态。当这一阶段的生产达到负荷之后,银行需要在下一阶段提高的技术水平上从事内部评级的生产活动。
在未来还会有第四、五…阶段,学习效应使银行内部评级技术水平逐渐成熟,业务增加使规模的效果明显,平均成本下降,最终实现收益大于成本。
(三)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
内部评级是受到学习效应和规模经济影响显著的生产活动,我国银行处于技术研发阶段,内部评级的环境有待完善,MR<MC,在这一阶段,收益小于成本且增长缓慢,收益的效果往往被不健全的风险冲销。从业人员处于内部评级的学习探索阶段,学习效应不很明显,使规模经济的效果没有很好发挥。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到两个启示:
第一,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加大力度开发内部评级体系,尽快实现MR>MC。当20o7年外资银行全面进入中国时,我国银行业要学会与竞争者赛跑,改变效率的银行风险经营,内部评级为我国银行业提供了一个契机。
第二,我国商业银行在每个阶段进行内部评级管理,应该尽量缩小成本支出,使成本与收益差距缩小。差距缩小的方法是在银行内部尽快完善信贷数据库建设、健全风险管理框架、建设良好的风险经营,减少在内部评级开展过程中因为制度不健全带来的成本或损失。所以说,内部评级不仅是技术开发,而是整个银行风险经营体系的更新。
四、实证分析
受到现有条件的限制,实施内部评级的风险资产数据难以获得,在实证中采用时间递进来衡量内部评级风险资产数量Q(随着时间推移,产量增加)和带来的成本收益。我国银行业在开展内部评级初期,显性收益和成本可以做简单量化,隐性收益和成本大部分难以量化。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难以量化,但可以预计。内部评级每增加一个风险资产的评级,都要进行数据收集、清洗和计量,收益要在规模基础上体现。
(一)银行内部评级的收益
1.不良贷款。银行业整体的资产质量可以用不良贷款率衡量。表1为我国各大银行2004年至2006年以来,不良贷款率的变动情况。
可以看出,2004年以来,我国各大银行不良贷款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截至2006上半年,银行业的平均不良贷款率总体处在较低的水平。其中几大股份制商业银行,如招行、银行、民生银行等不良贷款率较2004年和20o5年有小幅度下降,这几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下降,受益于内部评级带来的先进风险管理理念以及良好的银行业风险经营氛围。央行外汇注资以及资产管理公司的剥离,使原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率有大幅度下降。银行开展了经济资本的绩效考核机制,不良贷款率虽有小幅度下降,但仍居高不下,削弱了内部评级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