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外债史论要(3)
2017-08-28 02:14
导读:中國動亂局勢行將平定,有遠程前來中國謀求貸款利益的。1869年,曾首任中國海關總稅務司李泰國(H.N.Lay)就是一個。順便指出,他活動未成後轉往日本
中國動亂局勢行將平定,有遠程前來中國謀求貸款利益的。1869年,曾首任中國海關總稅務司李泰國(H.N.Lay)就是一個。順便指出,他活動未成後轉往日本,與彼邦談妥為建築鐵路提供貸款一筆。
進进70年代,中外局勢都有突變。首次世界經濟危機於1873年爆發, 中國國內持續20年之久的動亂於1875年終於被平定下來了。資本主義國家為緩解其經濟危機的困境面對中國作為一個市場的秩序在漸趨恢復,群思 把中國不單當作一個商品市場,兼是一個資本市場,而形成一种輿情。在 國外,如在英國的報刊上和在國內外人所設的報紙中,議論紛紛,認為加強 對華輸出資本,包括通過貸款的方式,不單是緩解危機後蕭條困境的辦 法,也比單純從事於貿易為有利。除了言論,還有行動。而與此同時,在 它們相互之間並出現了競爭的形跡。如中國舉借第六次《西征借款》,中英間正交涉馬嘉理案,英國公使威妥瑪(T.F.Wade)出行『阻借』,德國 商人起行『兜攬』,言有『鉅款願借』,⑨威妥玛記在心裏,在終於取得這次貸款利益之後,乘機又向李鴻章提出:中國今後舉借外債,應予英國以優 先權;⑩德國公使巴蘭德(Max.A.V,Brandt)聞訊警惕,向中國當局表 示:不能使英國特享此項權益,如此等等。
1882年資本主義再次發生世界危機,接着的是長期持續的蕭條。一些 國家謀求解救其國內經濟困境,在謀輸出資本中很看重對華提供借貸資本。1884年,法國對華挑起侵略戰火,接着提出媾和條件之一:接受法国鉅额(其數量從最初l2.5億法郎而減為8,000萬法郎,又轉為銀l,000萬兩)貸款。⑾其它各國對華提供貸款的競爭,旋即急劇展開。美國駐華使館參贊何天爵(C.Hocombe)函致總理衙門。表示:『向美商總借中國庫平是銀2,000萬兩』,每年不過『五厘起息』;又受費城辛迪加和白銀集團支持的美國商人米建威(Mickiewicz)既與李鴻章商談共同設立華美銀行,又表示願意提供貸款2,500萬兩。德國資本家除了組織一個強大的辛迪加於1884年組團來華活動,貼現銀行則既派人來華『攬辦借款』,又請中國駐德使館為之代為『通達』、『關說』。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中國經過甲午戰爭國勢一落千丈,資本主義列強頓加蔑視,認為中國隨時可能成為大國手中的玩偶,對這個幸存下來的帝國,只不過擁有純粹名義上的獨立和完整,叫嚷應該捉住這個『大好機會』、『乾淨爽利地解決中國問題。』怎麼解決?『由歐洲有關的幾個國家加以瓜分』 。它們除了主要採取軍事手段——砲艦政策,提供貸款也被認定是足資配合運用的一種手段。國際借款的單純的經濟行動,加上了嚴重的政治色彩。從此,它們的對華貸款,既成為其謀華總戰略的一種產物,又是謀求配合實施其總策略的一着。
甲午戰爭的硝烟還在飛揚時,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認為中國敗局已定,即親自主持會議,決定『即與中國開始談判』,為清政府有可能清償對日賠款提供『幫助』,以期實現『使中國依附於俄國的狀態』。俄國資本主義到這時雖有了相當的發展,要說其國內已有富餘或『過剩』的資本,則距離尚遠。財政大臣維德(S.Witte)奉命,於是即令聖彼得堡國際銀行董事羅啟德(M.Rothotein)到法國巴黎設法,並終與法國金融組織聯絡一起,共同向中國提供《俄法借款》一筆。英國為謀增強其在中國已有的聲勢,通過赫德,在就近深进了解中國政情後,還在這次戰爭進行中,由他傳給英國資本勢力一個訊息,要他們為提供對華貸款加緊準備,並聯絡德國與中國做成了《英德借款》、《英德續借款》各一筆。
利用貸款作為資本主義強國實現其謀華總戰略的一着,最明顯的莫過於它們繼19世紀最後幾年在華展開『利權掠奪戰』,各把在华建路当给一种特權掠奪得手之後,接着於本世紀初與中國政府達成先後如蘆漢、津浦等等一批鐵路
借款合同和1910年代初的又一批鐵路借款合同。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資本主義列強策劃瓜分中國的猖獗活動激起中華民族的憤慨反擊,這次鬥爭雖然失敗了,也教訓了這些強者:具有五千年文明的中華民族不可輕侮。美國於是提出並經其它國家認同,對我國转业實施所謂門戶開放原則並展開活動。就貸款說,英法德美四國施加外交壓力挾制清政府與該四国銀團所組成的國際銀團於191 1年上半年签订簽币制实业借款和訂湖廣鐵路借款的合同。這些借款单對美國說,用當年美國一個參議員的話:美國不僅僅『主張門戶的開放』,而且從這一舉動獲得了某些結果。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