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外债史论要(6)
2017-08-28 02:14
导读:中國近代對外借款議成債務的達幾百件;還有雖有過議論、磋商以及虽經談成立有文書,由于種種原因終未構成債務的,估計至少也有上百起。我總想:這
中國近代對外借款議成債務的達幾百件;還有雖有過議論、磋商以及虽經談成立有文書,由于種種原因終未構成債務的,估計至少也有上百起。我總想:這些事項雖然未終成債務關係,卻也是對外借款史事中曾經有過的事情。研究近代外债這個課題,該以已成債的事項為主、為重,但也不宜完全無视雖未成事實但有過的活動。取此為輔,與為主的相配,既較全面,也许更能有助于揭出歷史現實的底蘊。
一筆借款在貸方之所以能夠出貸,自然緣於它有此實力,即擁有的資本有了餘裕以至『過剩』;結合中國債史,卻不盡然。俄國情况已述如上。與之類似,日本經過甲午年發動的對華侵略戰爭一躍成為『帝國主義的候補國』,其整體國力經濟實力與先進資國主義國家比較還差得很遠;还經常應國內需要之急,向它國借款。它在同一时间内一方向其它國家借款,另一方面爭向中國貸款。雖然,它不是像俄國那樣直接轉貸,鑒於這些史例,說明有了『過剩』资本乃有輸出資本的急迫需要,這是真理,但不能竟成『先驗』似的用此作說明,重要的在於結合實際作具體分析;能這樣,對貸者之爭借款利益的時機和目的有可能獲得更切實的認識。
外資通過借貸關係而流进勢必對其國內經濟政治生活產生作用和影響。所以能起這種效應的資金,只限於真實流进的部分。中國近代的借款、債務 量,並不等同於真實流进這麼多的資金。很明顯,債務化的庚子賠款哪 有一分一毫資金的輸进,只能有如此一筆資金加上相应的利息從國內的流出;為償甲午戰 争的對日賠款,轉向英俄等四國借了三筆大債;借款一提到轉手就在倫敦 交給日本了,除了極少的尾數外,都從未流進國內過。此外中國近代所議成的數百筆借款中,存在着並無現貨流进的空頭借款。這些借 款有借新債還舊債的(其中包括借成新債交割時強被扣除部分償還舊 欠),有把積欠的利息轉成一筆新債的;還有以匯兌上的差額補成一筆,如1905成立的《鎊虧借款》英金l00万磅……所有這些,說到底在借方都 是金貨的純輸出。它在外債總額中,佔了相當大的比重。在 论述外資對國內政治經濟的影響,應該予以釐清這個出进。輸进有影響,输出同有影響,但是這兩種是截然不同的影響。恕我冒昧,就我聞見所及,某些論述外資的論著,在這一層上頗多疏忽。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借款的價值評價問題。在近代中國,一有外債對之就有評論;有出自國人的,也有出自外籍人士的。這裏單記國人的數例如下。
中國最初始有外債下久,福建巡撫丁日昌對於外債多以關稅作清償財源,頗有憂慮,認為將來必多麻煩。清政府與舉着債的同時,也另有一些考慮:『借用洋債』,非籌歲进『正道』,國家經費有常,豈堪驟增此意外鉅款,『洋事最宜界限分明,否則,將來必有轇轕不清之日,爾時噬脐無及,為患胡可勝言。』清王朝臨被推翻時與四國銀團做成《湖廣鐵路借款》一筆;革命黨人犀利抨擊,這在幹顛倒政治方針,阻礙人民企業的壞事。⒀。北洋軍閥當權執政時,滥借外債,有人揭露並無正當用途,但求借得鉅款各飽私囊,斥之為『忍心賣國』。⒁國民政府首次借成鉅款——中美棉麥借款,頓激起強烈反響,或給以絕好評價:行看復興農村暨關於建設事項,皆可次第實施,其為福利豈有涯矣。也有惡評的,接受美國轉嫁危機的過剩產品,使中國經營不足的民族工業更趨凋敞。……時人評时政有其優越處,也存在難以避免的缺陷。俱往矣!這些都足以增補今人的認識。
50年前的史事客觀存在不變,塵埃既經落定,今人對其更有條件也更應該務實地客觀地作番科學的評價了。鑒於評價的不同總緣於準則的相異,人各有自定的標準,勢必作出不同的評價。我也琢磨過,想到一些很不成熟。竊以為有那麼幾條,似可考慮。一、國家利益。世上任何國家的政府沒有一個不是為其國家的最高利益行事的,借貸行為也是這樣。中國近代的借款之所以能成,在貸方必然是認定了於已有利才同意出貸;我們要注 意這點,更要留意對我為何?是利是害,是無礙或無害;必須堅持的是通过对國家權益、民族榮譽以至社會經濟生活不致遭到損害,以最低限度无礙無害作為準則之一。二、主觀意願和客觀實際相結合。借款是供公利用的,利用的實際結果,可以是意願和實際相符,也可能不符或背離,留意這個結合並以客觀實際效果為重。三、利害辯;利或害有摸得着看得見的,也有不是這樣卻可以確實感覺到它的存在;還有長期、短期之分;所有這些都宜結合着考慮;衡情的酌理地作出判定。总之,無論是對一筆借款還是對借款總體作出價值評判,總宜先有一個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