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外债史论要(4)
2017-08-28 02:14
导读: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政制;資本主義列強繼續謀求控制中國的發展方向。民國臨時政府初意為『善』辛亥革命之『後』舉借一筆鉅款,國際銀團謀獨攬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政制;資本主義列強繼續謀求控制中國的發展方向。民國臨時政府初意為『善』辛亥革命之『後』舉借一筆鉅款,國際銀團謀獨攬此項,接過善後的旗幟,相對於此詞在英文上改用Reorganization;露骨地企圖以此貸款為槓桿,重新組織中國向着它們所想要的方向發展。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歐美列強捲进歐洲戰場,日本認為這是實現其稱霸『東洋』的『天助良機』,除了頻繁採取、交互兼施軍事的、外交的手段,提供貸款一着也被認為必要且有效的一着。寺內內閣(1916年10月一1918年9月)挾制北洋政府接受的一系列借款,即習稱的『西原借款』,就是該內閣陰懷『夜叉心腸』,出以『菩薩面孔』的結果。寺內卸任後對此項借款作了自我評述:『本人在任期間借與中國之款,三倍於從前之數;實際上扶植日本在中國之權利,何止於十倍於二十一條。寺內作此語原為自我辯護,不管他是否含有自誇、比较是否恰切,但於中可以看出一點:他在這一期間是把貸款的作用與外交、軍事手段同等看待,不分彼此,只是因應時宜,認為是否更有效的區別。
日本在一戰時圖謀實現其最終征服中國的總戰略,而所採取的着着活動,一直遭到其它強國的嫉視。還在這次大戰將結束而尚未結束時,美國出頭,提出重新組織國際銀行團的建議,英法當即贊同,日本則極不情願而在形勢所逼下最後決定有條件的參加。四國之間經幾年談判交涉,最後達成妥協,一個旨在按各成員國的外交政策行事,竭力獨攬中國貸款(後規定實業借款除外)的新四國銀團於1919年景立了;並旋成為在經濟方面貫徹執行『華盛頓會議體制』的一個執行機構。然而,四國雖然原設想聯繫在一起的利益會比它們間互相競爭、分離的利益來得大,但在組成一體後,儘管约定了行事規則,並不意味着它即擁有統一的政策。它們在所面臨的各個問題上,經常不能一致;相反,每多衝突。結果新銀行團雖謀定獨揽中國貸款並制定多個方案計劃,還多次派人來華活動,都沒有轉化現實。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時栘勢易,經過1929年經濟大危機的資本主義列強為謀把過剩商品傾銷國外,再次認定中國是一大市場,企圖以對華提供貸款使具有購買的實際能力,並作了試探。過不久東西西斯勢力挑起戰爭。歐美諸國首先為其國家利益謀,需要支持中國;乃在貸款上,改具善意,不取作一種侵害中國的手段。
三
中國近代外債在中外形勢的變遷衝激中形成着;它是怎麼形成的及其規模、結構,且作一概述。
先以在借貸關係的形成中,雙方是對等洽談,還是坐在談判桌旁具有势位的差異。一有差異,勢必由佔據優勢地位的一方主導着談判的進行,并總以或首要以它的利益為依歸。這裏以主導權為準,記述成債的經過。
清政府從最初觸及外債起約半個世紀的歲月裏,對外來的游說、兜揽,作出拒絕還是接受;和設若出於自己的需要,在選擇貸款作出決斷上,總算能把握主動,未失主導之權。從1885年起10年間,在資本主義國家加強迫脅下,開始出現了時或『濡忍受之』的現象。甲午戰後境況突变。战後首起幾筆大借款,全在資本主義強國擺佈下形成的。即使出自主動,並規定了相關的原則、方針、策略,在對方的步步進逼下,總不能守住原則,落得個既失利、更失權;1898年中比《蘆漢鐵路借款合同》就是顯例。還有我本不需要借款,可是在有關國家的壓迫下,而***接受,如1905年的中英《道清鐵路借款合同》,1908年的中英《滬杭甬鐵路借款合司》……等等都是。這種實屬片面強加做法,一直延續到民國最初幾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及其結束後幾年,盤踞中心及各地的北洋軍閥,為籌措經常行政經費,張羅供作相互向混戰用的款項,經常向在華外資銀行申請借款、墊款。這些機構所屬國籍的駐華使領,為便於操縱我國國政以達到其本國在華增強勢力和影響的目的,也常以提供貸款相引誘。這樣,所有借款、墊款,罕有例外地都是在貸方主導下按其設計、安排才做成的。國民黨掌權執政,面對嚴峻形勢,一時停借外債,主動並較認真地做着整理舊債工作,為力求貫徹其既定的舉借外債的原則、政策,也作了一些嘗試,開始扭轉長處於劣勢的被動局面,到了抗日戰爭期間,終於轉為能按國際信貸正道行事。